本版导读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五道坎”
助学贷款从贷款投放的地域上划分,分为学校所在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仍是助学贷款发放的一个瓶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开展难的现象更为突出。
据笔者对所在地凤县的调查,这个县地处秦岭腹地,被省上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05年12月底,凤县金融机构共发放助学贷款11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0.1%;受惠人数190人,占申请助学贷款人数的25%。其中凤县农业银行2001-2005年累计发放助学贷款余额10万元,贷款人数12人;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90万元,贷款人数185人;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几年来未办理过一笔助学贷款业务。由此可见,生源地助学贷款已成为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瓶颈。
生源地助学贷款遭遇五道坎。
第一道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经营目标相矛盾。承办贷款的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前提,与助学贷款具有的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相矛盾。
第二道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还款能力弱。一个大学生毕业初期月还款金额达610多元,这对一个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还款压力太大。
第三道坎: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贷款催收成本高,追款困难。
第四道坎:当地财政困难,政府对助学贷款贴息心有余而力不足。50%的政策性利息补贴在县支行只是一句空话,由于银行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加之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但操作流程同其他个人商业贷款没有区别,收贷成本远大于贷款本金,贷款的风险最终还要落在银行身上。
第五道坎:生源地贷款缺乏担保,制约了县支行助学贷款的发放。生源地需要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都没有经济担保能力,学生在生源地取得助学贷款比在就读地要难。
面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难的现状,群众普遍有三盼:一盼,政府部门将助学贷款贴息纳入长期财政收支计划,为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助一臂之力。二盼,在农村点多面广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上应大有作为。三盼,教育主管部门协助学校加强对申请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和信贷知识宣传,使贷款学生不断提高诚信意识,减少贷款风险。
(张革风 张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