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07日
北国周末-发现·文轩
02

重看张爱玲

我一直不怎么喜欢张爱玲,她太聪明太透彻太苍凉。洞悉世间的种种虚空,洞悉人和人之间的种种微妙。

前些日子读王小波的杂文,看到他说“张爱玲的小说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深有此感。

在我的俗眼中,她这样以饱满写尽凄婉哀怨,不无矫情。是啊是啊,她有什么资格忧伤绝望?关于快乐的三个基本需求:思想、自由、友谊,她都有了,她还有才有貌,著作等身,她转转就行了,凭什么反而一副无比悲凉的怨女姿态?即便是胡兰成之薄幸,以她的超脱和骄傲,以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襟怀,她犯不着。

有位哲人曾说:何必为部分生活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张爱玲一定是早已了悟了吧,所以才写得出“连眼泪都是身外物”、“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样超脱的话。

尤瑟纳尔在见了伍尔夫后,写道:“天性最细腻、最热烈地生活着的人,或出于脆弱,或出于能量的过剩,不间断地流连于艰巨的心智训练之所。”她对伍尔夫这样的有感而发,倒像是为张爱玲做了最深刻准确的注解。我想,这种念念不忘,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凉这哀怨这骄傲的苦痛,也许只是她的生活方式,她的不间断的流连而已。没有人敢说自己了解张爱玲,但于文字中觑见她的才华闪烁,对她的孤独和挣扎感同身受,人人都可以。

那么聪明那么透彻有什么用,只有痛苦、痛苦、痛苦。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生活的快乐,体会寻求智慧的快乐,善加利用让我们陷入痛苦的个体,这才是我激赏的追求的完整的生活艺术。

写下这么多,我还是无法喜欢张爱玲,但她书中无数的击心之语,她的于平凡琐碎中见才情的深刻,总使我为之动容。 (就爱添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