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11日

陕西工人报经济新闻 电价上调 触动化肥企业神经 图片新闻 修不起的平板电视 莫以市场经济亏职工 紫阳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买“背投”的省钱之痛 青春背后的苦涩

当前版:第A2版:经济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经济新闻
02

青春背后的苦涩

——大学生就业难之连锁反应

随着离校步伐的临近,大学生就业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等就业问题被媒体爆料后,引起一片哗然。我省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就业压力如此之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什么?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竞争激烈腐败抬头

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一份关于“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13万人,总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75万人。

公务员是一份很理想的职业,工作稳定,工资也不低,致使一大批毕业生拼命向里边钻。但公务员的录取比例太低。据说,有些热门行业,录取比例100比1也很正常。

今年4月份,西安市新城区公开招聘公务员,1981年4月12日以后出生的本科以上学历者,交纳100元报名费均可参加应聘。谁知一个小小的区级单位招聘公务员,竟有1480人报名,最后,他们只录取了20名符合条件者,录取比例为74比1。相关人士透露此次报名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800多名为女生,二是600多人都是硕士生。

就业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不少学生毕业后,没有工作。他们的父母,要么找人托关系帮孩子联系工作,要么陪孩子跑招聘会,帮孩子找工作。不少大学生说,现在找工作,能力第二位,关系最重要。据了解,现在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大多需要依靠人际关系,需要请客送礼。陈某是西京学院新闻系毕业生,前一段时间,为了能在西安一媒体找份工作,托人找关系,请客送礼,花了30000余元。无独有偶,2004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汉语言专业的小宋,去年,为了争取一个在咸阳旬邑县某乡镇选调生的名额,托人找关系,也花了10000多元。今年,西安某大学的小陈报考该校建筑学研究生,为了在面试中不被刷掉,他已向导师送龙井茶、中华烟、茅台酒等价值6000余元的物品。

浮躁考研两个极端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进入大学校门便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四年的大学生涯,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多读一些书,一门心思地做学问,经过四年熏陶,学生掌握了应具备的知识。毕业后,也是货真价实,具备了本科生应有的水平。

可时过境迁,1999年大学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由于师资、各种教学设施配备跟不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现在,进入校门的大学生,为了将来好就业,不得不为考证奔波:什么四六级啊,计算机等级啊,普通话等级等等。至于做学问,根本就谈不上。“以前,中文系的学生还知道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讲的什么内容。现在的学生,知道它有多厚都不错了!”西安工程大学文学艺术系的张智春教授说。由于人数多,学校顾不过来,许多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放羊式管理。

询问考研一族为什么要考研?90%人的回答都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不少人觉得本科生出去就业不怎么样?为了达到理想的就业期望值,他们选择考研这条路。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第一届扩招后研究生于今年毕业。几年以后,研究生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这从每年考研人数的增多可见一斑。研究生增多,待遇如同本科生一样,被大打折扣。前几年,一些研究生毕业后,还能留在高校任教。可这两年来,不少高校留校任教教师都要求博士生。迫使不少研究生只能干一些几年前属于本科生干的活。

“学历不代表能力。”“你看那谁谁谁,人家没上大学,工资比本科生还多。”在我们身边,一些人不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盲目地宣传大学无用论。他们大多以广东、福建,十四五岁的孩子,上完初中便出门打工,如今一个月也能拿1000元以上举例力挺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些没有远见的学生家长更是固守读书无用论,上大学无用论。孩子不想读书了,家长也不正确引导,有时甚至鼓励孩子辍学打工,就这样白白葬送了孩子的前程。

虚假就业率盛行

就业率是外界衡量一所高校优劣的标尺,也是教育部门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有关部门出台政策,一所高校某门专业的就业率连续三年达不到30%,就要减少甚至停止招生。为此各高校花招百出,用各种手段“威胁”学生就业,提高虚假的就业率。

西安东郊一高校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把自己的档案挂靠到人才市场上,否则便会打回原籍。为此,不少不殷世事的学生,因害怕档案被打回原籍,不得不在限定期限前去人才市场托管档案,他们缴纳180元左右的管理费(一年),人才市场提供给学生一个子虚乌有的单位。就这样,学生便被当作就业,学校的就业率马上就提高了。

2006年毕业于西安一民办学校的小田说,他们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上缴就职单位的聘用回执单,否则扣发毕业证。学生为了拿到毕业证,不得不想办法找熟人托关系,联系到单位弄到聘用回执单。有些学生实在找不到门路,只好花5元钱,在非法的刻章场所,盖个假章糊弄学校。

如今,不少高校,特别是一些二类本科院校,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就业率。他们以各种理由不帮毕业生保留档案(2002年教育部第19号文件规定,毕业生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将其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最长期限为两年)。学校的自私使一些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想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学生丧失了报考机会。因为他们的档案大多托管在人才市场,不具备报考条件。而国家公务员报考条件为,毕业三年内,未找到工作,户籍和档案在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刘昭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