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03日
经济新闻
02

普通工人的创新之路

今年“五一”前夕,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赵进选,作为“西安市职工十大技术创新标兵”,又一次受到了西安市的隆重表彰。这个月薪只有两千元的高级技师,给国家创造出了比他个人收入多出无数倍的财富:据不完全统计,他参加工作33年零7个月,工资累计212066元。而他提的一个合理化建议,每年给企业节约30万元。

一项来自西安市的统计数据表明,“十五”期间,西安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共表彰“创新能手”448人,“优秀创新成果”252项。仅优秀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和降低成本6.3亿多元。枯燥的数字,昭示了西安职工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突出贡献。那么,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他们是怎样脱颖而出,走上创新之路的呢?笔者对他们中的几位进行了采访。

赵进选:挑战国外先进技术

1986年,陕鼓在国内率先决定从瑞士苏尔寿引进一种轴流压缩机生产技术。但当时,苏尔寿公司在国际风机行业居领先地位,他们不相信我国工人的水平,仅让陕鼓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机壳,其余部分仍由他们生产。这让陕鼓厂的领导大为光火,他们憋着一口气,坚持要全面引进生产技术,不能只干没技术含量的活。

经过交涉,与苏尔寿公司的全面引进协议终于达成了。厂里将生产轴流压缩机心脏部位——主轴转子的任务交给了赵进选。这时,全厂职工无不捏着一把汗:作为全厂车工技术比武的第一名,赵进选的确是最佳人选。

但他没有系统学过车工理论,没有见过外国人加工,又没有国外那么先进的刀具、设备。而轴流压缩机的大轴毛胚重40吨,长度达9米,制造误差和变形量要求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以内,精度要求非常高,赵进选能行吗?

赵进选却天生有个倔劲,越是搞不懂的,他就越要搞明白。理论知识欠缺,他在自学“工艺学”、“材料学”、“几何”等知识的基础上,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没有见过外国人加工,他反复琢磨别人在国外学习做的笔记。然后从寻找最佳切削角度、改革刀具入手,夜以继日进行技术攻关。一连两个月,他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回过一天家,终于完成了第一根轴流压缩机主轴的加工任务。站在自己加工的产品前,赵进选第一次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外国人能干的,我也能干!”

高喜喜:自创操作法破解加工难题

年仅32岁的西安西开高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人高喜喜,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与“西安市职工十大技术创新标兵”这一称号有缘。

他所在的机加车间将他的每一点成绩都记录在册:近5年,他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共实施8件,创经济效益5万元;技术攻关16项,技术创新13项,共创经济效益10万元;他还总结先进操作法42项……

他是用电脑编程的数控车工,不时接到一些谁也没有干过的活,不自己想办法就很难完成加工任务,于是他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理论知识不足,他买回车削参数、工艺编排方面的书认真研读;遇到切削困难,直着走不行,他就绕个弯。有时试过几十次,才找出一个合适的切削参数。当第一次自己摸索出一种切削角度,加工出别人从没加工过的零件,盖上了检验合格的章子时,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他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不断寻找新方法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一个方法没找出来,他走在路上想,吃饭睡觉也想,一次去厂里接水,竟跑到了接油的地方。正是这种在完成加工任务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创造激情,激励着高喜喜不断创新:在加工带燕尾槽的铬铜件时,他反复研究工艺,制作了专用卡爪,使单件活比原预定时间提前了15—20分钟;他还自制专用刀具,完成了一种压气缸的数控开发,解决了薄壁类零件加工变形问题,并形成数控批量生产能力……

崔宝明:创新提高小厂竞争力

他是咸阳机器制造学校铸造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阴差阳错分配到没有铸造专业的一个区办小厂——西安大明电磁阀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但陌生的岗位并未能影响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仅近两年一种由他设计并获国家专利的新型燃气安全电磁阀批量生产,已给企业带来220多万元销售额。在国内外电磁阀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的情况下,该产品仅在北京、广州两地的销售额,分别占到当地电磁阀市场的40%和50%以上。

崔宝明,一个区办小厂的技术人员,他为什么能在陌生的岗位上独辟蹊径,成为创新领域的佼佼者呢?

电磁阀是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国外引进技术生产的产品,随着工业自动化的深入,国内电磁阀的应用越来越广,但主型产品基本上是仿照日本、德国产品生产的。崔宝明所在的区办小厂,自然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的应用越来越广,一个用户要求生产一种专门用于燃气管道,能接收报警器控制信号的电磁阀时,该厂仿照国外小型电磁阀,制作了一种大电磁阀,用户在使用时却常因出现错误动作给使用带来不便。这时,崔宝明下决心自主创新,不再仿照国外产品。

但要纠正电磁阀的错误动作,需要有高度可靠的卡锁机构,国内同类产品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他便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经常去机电市场买有参考价值的产品,回来后自己拆开,了解其原理和加工工艺。

最后终于找到一种可用于消防快速接头的三点卡锁支撑结构。在此基础上,他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电磁阀卡锁结构,无论从结构原理还是使用功能方面,根本上改正了原设计存在的问题,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维护。该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

事实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创新并不神秘,只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就会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当每个公民都动手创新之日,那就是我们国家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时。

(卢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