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04日
北国周末-发现·文轩
02

从余秋雨到易中天

这段时间,耳目之间灌满了“易中天”三个字。

以每周两讲的频率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了半年“三国”,据说已与“超女”一样有了叫作“意粉”或“乙醚”的忠实听众。随后,一家出版社以首印55万册、版税14%的“超级高价”在拍卖中抢下其图书出版权,轰动一时。

忽然觉得有趣。已有媒体将易中天与余秋雨并称为人文学者中的“学术明星”。但恐怕余秋雨先生未必愿意接受这样的并称。一则,余秋雨的成名,是先在文艺美学的学术领域,后在《文化苦旅》,至于上电视开讲和充任评委,已是名扬天下之后繁忙日程表中的一小项而已;二则,自走出书斋较多介入“大文化”乃至具体文化建设活动以来,凡10余年,余秋雨先生几乎是一面频频“出镜”,一面不时挨骂,其“旅”也乐,心情却难免挟“苦”带涩,哪里比得上前者的一举走红?

从余秋雨到易中天,其实正好是近10年间,随着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渐显强势,中国的知识分子精神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上,从“媚雅”即追求精英文化,逐渐走向了“媚俗”即张扬草根需求、顺从大众品位的过程。

“媚俗”之说,出自小说家昆德拉。10年前,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小说名字译得半通不通,没人敢挑毛病,还成了有文化、有思想的符号,因为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着思想的深度和锐利。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象牙塔里钻学问的传统,有教授投身受众极大的电视媒体,从事文化普及,做说书人,是应予鼓励的好事。然而,眼下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大行其道,以及媒体业出于功利之心大肆爆炒的做法,都令易中天之类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与挑战:倚靠着学术背景的历史,毕竟不是电视剧,“卖点”与噱头有限,更不宜将“正说”与“戏说”混搭。对大众趣味的顺应,如何不落入庸俗化的窠臼,是对学者功底的考验。然而,除非少数大家,以绝大多数人的学术和人格,积淀,谁经得起这般爆炒的? (边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