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品市场十大问题
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历经10年的发展,市场颇具规模,行情十分火爆,成交异常踊跃,人气非常旺盛。但是由于尚属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当前,以下10个问题在市场中表现最为突出,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热衷炒作,价格离谱。时下国内拍卖市场盛行炒作之风,炒作被许多公司视为看家法宝,不少大师们的作品被他们像炒股票一样炒来炒去,人为炒作拔高的现象较为严重。先炒陆俨少,后炒傅抱石,再炒黄胄,许多天价频频催生,一些丧失理智的投资者盲目跟风追高,最终在高位套牢,真正的收藏家对此深感茫然。个别在世的大师如吴冠中等也被大炒特炒,甚至有些在书画界成就并没有得到公认的画家也被拿来包装一番举办专场,价格动辄上百万元。
二、大吹大擂,宣传失真。作为艺术品拍卖这种特殊的行业,拍卖前在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买家注意前来观看预展,本无可非议。但是宣传一定要真实、适度,不应夸大其词,失去真实的宣传就成了欺骗。目前国内不少拍卖公司以为只要宣传到位便大功告成,而忽视了内功的修炼与业务的提高。更有些公司为一己之利,毫不顾忌虚假宣传,盲目贪求一种所谓的新闻轰动效应。
三、巧造纪录,虚交不少。如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颇有些体育田径场的味道,纪录满天飞,天价天天创。今天张大千的山水突破7000万元大关,明天宋徽宗的御笔花鸟以5000多万元成交,但这些天文数字的真实性到底如何,无人知晓。假纪录与假天价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早已司空见惯,人所共知。近一年来,拍卖公司之间的攀比也成为一种新时尚,什么“10亿元俱乐部”的新名词都不知何时冒了出来,各拍卖公司千方百计往里钻,以跻身大公司行列。
四、迷信著录,害人不浅。中国人历来相信白纸黑字,对出版物往往深信不疑,而这恰恰被有些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巧加利用,他们挖空心思在著录上做文章,利用出版物作护身符,用障眼法诱使买家上当,这样的例子在艺术品市场屡见不鲜。如某公司2005年上拍一件潘天寿《菖蒲八哥》,图录上标明曾出版于《狮城藏画》一书,其实该拍品乃克隆自某国内博物馆藏真迹,却最终以82.5万元高价拍出,可见盲目迷信著录实在害人不浅。近一两年,被《石渠宝笈》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的作品在市场备受追捧,二者被市场盲目的神化,推崇为“金科玉律”。但是《石渠宝笈》曾收录了数百幅赝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不可避免地编进了一些有问题的仿品而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
五、专家下海,迎合市场。由于专业鉴定人才极极为匮乏这个先天不足的原因,国内许多公司纷纷请一些博物馆的专家为拍品掌眼把关,所以“专家下海”现象已十分普遍。专家下海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拍品征集越加困难,许多公司便开始灵活应对,降低门槛。从现实看不少专家已随波逐流,向市场低头了。最终导致大量伪作混迹于市场。不少投资者因盲目相信专家的鉴定,上当受骗。国内艺术品市场较为混乱,赝品率居高不下,专家也难逃其责。随着市场的兴盛,含有各种功利色彩的有偿鉴定也应运而生,专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香饽饽”,有些专家忙于走穴,经常马不停蹄地参加社会上的有偿鉴定活动,俨然变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专家利用人们的信任乱作鉴定,乱开证书,过多参与市场,误导投资者,后果不堪设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