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饮食广场今与昔
清晨,太阳公公刚刚露出半个笑脸。位于西北二棉生活区的饮食广场就喧闹了起来。
“当当当”“嗞啦啦”。
剁油条面团声,油饼、水煎包下锅声,锅碗瓢盆磕碰声,组成了早市和谐交响乐。
这里经营的品种“五花八门”,除了主打的陕西各种面食:肉夹馍、粉蒸肉夹馍、油条豆浆、水煎包、糊辣汤、豆腐脑等以及米线、凉皮外,还有新添的全国连锁店“老粉”、武汉的一口香珍珠包、四川的烫菜、冒菜,香辣土豆粉等。早餐仅大饼就有草帽饼、麻辣饼、葱花饼多达近十个品种。厂里还相继制定《食品加工、销售、饮食业卫生“五四”制》、《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卫生要求》、《厨房加工卫生管理制度》等八项规定,并安排专人进行广场的保洁。
9月6日,纺纱车间的王兰凤,虽然在家休息,仍带着女儿到这一人要了一碗鸡汤米线。她说:“女儿不在家吃,再说做饭也麻烦,干脆在这儿一吃得了。这儿卫生、干净,风扇吹着也凉快,味道又不错,品种还丰富,一星期保准吃着不重样,我和女儿有时一天三顿都在这儿‘交待’了”。
是啊!不一样了。
原来西北二棉的饮食一条街,仅有十几家门面房,小而脏、没有自来水,店门前摆着几条大小不一、高矮不同、不干不净的桌凳,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乱搭乱建的简陋棚和平板三轮车的“流动食堂”,冬天寒风吹,夏日热浪袭。为了满足职工家属的生活需求,在今年年初的职代会暨2006年工作会议上,该厂把修建饮食广场列入今年为职工所办九件实事之一,下决心整治饮食一条街。
自3月20日开工后,该公司领导就一再要求把工程做精良,6月8日记者前往该厂时,看到主体大部分已完,正在做封闭工程,该厂陪同采访的一位负责人说,职工吃饭,看起来是个小事,实际上是个大事。职工很实在,不看你说了啥,看你干了啥。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都是大事,这个饮食广场投资120余万元,占地1227平方米,有门面房31间,可容纳300人就餐。这钱该花,也花得值。
新修的饮食广场配备了统一的蓝色桌椅、安装了风扇、厨房内安装了自来水,每个经营窗口贴着洁白的瓷砖,窗口前人们井然有序。难怪纺纱车间王兰凤说,她和女儿一天三顿“就吃在这儿了!”
本报记者 韩庚
通讯员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