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汉略选材方式深思人才矛盾
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企业发展与合作论坛上,来自两岸的众多知名企业家都对内地人才断档的这一现象,表现出无比的忧虑。汉略(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健铭甚至表示,为了填补公司人才的断档,他不得不利用“草船借箭”的方式从国外公司把人暂时借调过来。
汉略是一家致力于计算机软件研发的公司。所研发的软件产品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上海分公司从不到20人发展到现有员工近千人,其中本科学位的占67.3%,硕士学位的占25.5%,博士学位的占1.5%,在国内软件开发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选择人才的模式,或许能明白为什么企业方说缺人,而现在我们许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拿着简历,四处奔波却抱怨工作难找。
企业虽说缺少人才,但往往大的知名企业却不会“病急乱投医”似的随便招人。他们选择人才的考试用近乎残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黄健铭表示自己的企业在招人时候会在全国各地全面撒网,随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首先要经过长达3个半小时的笔试,从中剔掉大部分的人。然后经过人事部门的面试,而不是技术部门的面试,这是因为企业会把一个人的人品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技术。随后还有长达三个月的带薪培训,在这期间发现不适合企业的人也会被淘汰出局。
有的大学生抱怨自己上学的城市不好,如果自己的大学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或许更容易找到工作。但黄健铭却称自己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只到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选取应届的毕业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两座城市聚集了中国最好的高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不是这样。从这两个城市招来的毕业生有的并不适应这里的工作,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优秀,于是他们开始在全国各地选拔人才,西安就是他们很重要的人才基地,现在他们公司的员工都非常喜欢学习、渴望学习,而且都工作非常认真,因为他们大多是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或者来自偏远地方的学生,所以他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
对于内地的教育模式这些企业家普遍表现出忧虑。虽然内地拥有强大的人才资本和高校资源,但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就能适应于企业呢?黄健铭表示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达到的,至少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说:“我们招进公司的大学生大多都要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我们都要去训练他。”
本报记者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