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19日
头版
01

“多办成一件案子 社会就多份安宁”

—记陕西省总工会公职律师张玉林

“多办成一件案子,维护了职工权益,社会就多份安宁,职工群众就会对党更信任。”陕西省总工会职工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公职律师张玉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努力实践的。

3年多来,他与服务中心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勤奋工作,先后接待求助职工群众17230人次,向困难职工提供代写法律文书以上的法律援助事务416件次。其中,由他参与组织或亲自办理的劳动争议协调事案共152宗,法律援助仲裁或诉讼案件41起。

2004年4月,他被遴选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公职律师之一。

2006年初,他又荣获陕西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满腔热忱 为困难职工服务

在张玉林出任工会公职律师之前,他就时常免费服务社会和职工。那是在1999年初的时候,他从报纸上获得信息而自荐代理了一起工伤索赔案件。被代理人是一位因企业倒闭只身来西安某食品厂打工的女技术员,不幸被机器夺去了右臂。这位女技术员忍受着伤残痛苦,蒙受着工厂的无理对待。就在这位伤残女职工求助无门陷入绝望的关口,张玉林律师挺身而出,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自掏腰包花钱到相关单位调查取证。从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到劳动争议仲裁,经法院一审、二审,直到执行程序完毕,耗时一年半,终于帮这位伤残职工讨回了法定待遇。

帮困难职工讨要被拖欠的工资,是张玉林办理最多的援助事案。西安某建筑工地打工的20多位农民工,为讨要被拖欠的工资正一筹莫展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服务中心。当时西安正是酷暑盛夏时节,承办此案的张玉林为了保全证据,争取非诉讼解决的时机和条件,顾不上自己患病的身体,头顶烈日,冒着酷暑,连续20多天奔波交涉,帮这些农民工追回了3万多元的“血汗钱”。

恪尽职守 办好每一件事案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仅要有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心,更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为困难职工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

张玉林曾从事过多年劳动法教学和法律实践,他办案严谨,敬业奉献精神为人称道。尤其在梳理分析劳动关系矛盾、处理劳动争议事案时,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采用协调、调解的方式,或通过仲裁、诉讼等司法救济手段,使许多复杂案件乃至多年积案,大部分被引上依法辨别是非,合理解决问题的轨道。这些既为困难职工群体伸张了正义,又排解了因问题积重难返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某铁路工程公司的工人小姚,在外派参加技术培训后乘坐本单位车辆返回工地途中因车祸致残,单位拒绝认定工伤,引起了长达十年的系列诉讼。这一案件处理旷日持久,小姚的维权过程也曲折复杂。张玉林作为小姚的代理律师,认真负责不惧困难,累计写了约十万字的代理文书。前后一年多时间,他进进出出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大门,最终通过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程序获得了转机。随后,张玉林又多方协调,使小姚享受到了伤残抚恤待遇。

职工任安宁在工作中眼睛受伤,因当时伤害结果不明显而未履行工伤申报手续。一年之后,其眼伤复发以致失明,他请求单位按工伤治疗遭到了拒绝。工伤认定机关也以超过申报时效为由,不支持他的工伤申请。这个案例,引发了对工伤申报起止时限如何界定的一场争辩。有人认为任安宁的个案不具代表性,争辩没有意义。而张玉林却认为争辩是为劳动者,为困难职工群体而争,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是律师的责任。为此,他组织在服务中心实习的10名大学生法律志愿者,针对国家工伤法规和行政执法中的瑕疵与问题,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撰写出十篇论文,再汇集成一篇说理充分、很有价值的法律意见书,递交给国家相关机构在完善立法时参考。

科学维权 营造和谐劳动关系

张玉林律师善于在工作中发现和研究问题,他认为办理劳动争议法律援助事案时,不仅需要斗争精神,更要讲究方式和方法,重在实际效果。因此,在工会法律维权中,张玉林始终立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眼于职工切身利益的科学维护,倡导运用依法协商、主动协调、调解在先的办案方式,发挥工会维权律师的独特作用。从四川来西安某劳务工程公司打工的小李,在施工中不幸被坠落的物件砸伤,经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但因小李与公司之间在待遇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双方矛盾激化,以致关系僵持。无奈之下,小李拄着双拐到服务中心求助。张玉林针对当事人双方问题的症结,多次往返于医院和工程公司之间,依法梳理矛盾,晓以权利义务,使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这个公司按法定标准向小李支付了拖欠的全部费用。

近年来,张玉林办理的某工厂职工苏某工伤待遇被克扣案,山东来陕农民工邵某人身损害索赔案,某县印刷厂职工代表邢某退休被扣安置费及养老金案,某总装厂农民合同工李某遭工伤歧视等劳动维权事案,都是运用协调与调解手段并辅助多项措施,借助综合效力化解了矛盾,有效地维护了职工合法利益,稳定了劳动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报记者 王仓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