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3日
经济新闻
02

陕北煤田呼唤科学和谐发展

几代人居住的土窑洞已经住不进去人

20世纪八十年代新华社资深老记者冯森龄采写了一则陕北发现大煤田的消息,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从此揭开了神府煤田神秘的面纱,丰富的资源再加上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铸就了中国煤炭工业装备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当时“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政策的推动下,煤炭大干快上的无序开采,造成产量的严重过剩,很快就出现了“卖煤难”。一时间,我国的煤炭好像已经多得无法消化了。神府煤田开发建设的前景、发展状况如何,绝大多数国人并不清楚。

这些年,因为致力于煤矿工业新闻的采写,有机会经常深入陕北煤田各矿区采访,同时,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官员、国有煤矿的决策者和小煤窑的朋友,常听他们聊一些煤矿的事。

我们发现,原先存留在印象中的陕北煤田那一幅幅恢宏理想的工业化场景,许多都是遥远而虚幻的向往罢了。而现实中的陕北煤田并非如此,并非是煤炭人眼中的陕北煤田,无序的开采引发了种种矛盾和问题,不和谐的音符此起彼伏。因盲目加速建设和非法开采造成整个陕北煤炭矿建市场人才极缺,致使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受阻,造成巨额经济损失,问题相当严重。

如一个大型矿井的三对井筒建设全用的是包工队。井筒是矿井的咽喉,所以,质量是决定成败和今后生产能力的大事情。包工队是干小煤矿出身,掘进大断面的井筒,技术、施工装备和管理都不具备,加之费用相当低,工期紧,包工头只好频繁地更换队伍,对工程建设形成脱节,质量无任何保证。

记者还在榆神煤田发现一个设计120万吨的矿井,斜井平巷掘进,不知道是甲方为了尽快见煤获取利润,致使设计建设方案不到位,还是施工队伍技术素质不过硬,三条巷道相互距离有40~60m,可在掘进了不到100m穿流沙层时,三条巷道打在了一起的严重后果,造成损失是一个方面,甲方找遍了陕北所有的矿建队伍,没有一个施工队有能力来这里收拾残局。

面对陕北煤田如此扩张性的矿建施工市场,一位资深的老国有矿建企业的领导说,据他掌握的情况,现在榆神、神府矿区在建的大小矿井有50多家,按照设计和实际生产能力,建成后年平均产量将在1.5亿吨以上。由于榆神和神府矿区的地质条件好,煤层埋藏浅,矿建周期短,按照正规设计建设,平均在2年左右就能投产。现在不管矿井建成后煤是否能运得出去,煤炭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位资深的矿建专家最担心的是面对目前如此的矿建形势、技术素质和人才匮乏,到底能建成多少矿井,尚在怀疑之中。

盲目开采,无序开采,使煤炭自身失调外,引发的生态环境、社会问题更是应接不暇。翻阅有关资料,祖祖辈辈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因地下资源的存在都使他们富得流油,涌现出了多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是大量开采给他们带来灾难性的恶果。

有媒体报道:2004年10月14日上午12时许,陕西省府谷县新民镇守口墩村的村民郝侯怀夫妇,在山上收割完庄稼觉得口渴,从地里拔了4个蔓菁,坐在地头边休息边吃。吃完两个以后,站起来提着另外两个蔓菁准备回家吃午饭,忽然间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回家必经的那条简易公路在沙尘弥漫中忽然消失了,惊魂未定的两人暗自庆幸两个蔓菁救了两条命,要不是停下来吃蔓菁,说不定早和那条公路一起陷到地里去了。

守口墩村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地表塌陷和水源的枯竭将是矿区农民新的危机。在记者要调查的前不久,陕西省部分省政协委员和水利、林业、地质等系统的专家对陕北风沙草滩区水资源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煤炭资源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考察结果令人担忧,神府煤田开发区的不少河流陆续断流,以至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也断流了。在煤矿采空区到处是地裂缝,最宽的达2米多,局部地面下降2至3米,原流量每天达7344立方米的双沟已经完全干枯,400多亩水地变为旱地,沟头的杨树等植被大片干死,整个采空区地表变形严重,对乔木影响较大。专家认为,是大量煤矿的连片开发,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下降。不争的事实,令人窒息般地感到神府煤田大面积开采引来话题的沉重。

(郝振宇 王成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