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工业发展之“肠梗阻”
“九五”、“十五”时期,陕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九五”期末工业占GDP的比重是33%,“十五”期末上升到38%,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的32%上升到“十五”的43%左右。是工业撑起了陕西经济大局。然而,陕西工业优势产业长期形成的“肠梗阻”,也给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2006年1-11月份,陕西完成工业增加值1432.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其中盈利较大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292.23亿元;有色金属矿采选业41.97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0.78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4.43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02亿元。以上五个行业共实现利润401.43亿元,占全省利润总额的85.3%。
这组数字基本可以反映出陕西目前的工业总体现状。一方面是: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加大,优势产业对全省工业的拉动作用显著,支柱产业已经成为支撑陕西工业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是:陕西优势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行业间发展不均衡。那么,导致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在哪里呢?
工业整体发展慢
虽然陕西工业从1998年至今明显加速,但从总量上、速度上,还是投资规模上看,陕西依然在全国属于后进地区,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薄弱。尽管这几年陕西省加大了对支柱产业的技改投入,工业发展后劲有所增强,经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体水平较低,工业增加值总量偏低,整体产业竞争力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都相对落后,基础和实力较弱,发展速度较慢,市场竞争力不强。亏损严重、技术装备陈旧、企业负债过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社会负担沉重的问题,加之全省外部环境不够宽松、配套改革滞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撑,极大地制约影响着全省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与东部沿海差距较大。
资源配置待改善
陕西省各工业产业中,资源配置集中程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产业有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十三个行业。这种资源配置导致的结果是:在这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中,作为支柱产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综合经济效益最差,行业缺乏竞争优势,尽管其产品的销售情况较为乐观,但由于该产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资本利用水平不高,从而导致产业的获利能力较低,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也较差,主要是由于其资源配置不合理,集中程度较低,因此严重影响了产业的获利能力和资本利用水平,导致产业的优势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烟草制品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经济效益虽然总体较好,但在资本的完整性及保全性方面仍存在弱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更好的发展。
市场亲和度不够
陕西体制和机制不活影响企业竞争力,所有制结构不合理、非公有经济偏小,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机制还未完全适应市场体系,经济总量偏小,主要表现为相当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一批曾占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失去优势。如: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手表、摩品老化、缺乏竞争力而导致企业衰落。
行业和企业结构问题也较为突出,利润主要靠个别行业和少数企业支撑,结构调整缓慢,新产品开发不够,从全省看高利润行业和有一定规模出口创汇的企业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含量低,传统支柱产业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差,转轨困难,影响工业整体盈利水平。
工业投入饥渴症
目前,陕西企业发展和改造资金未能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技改投资中的90%为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而引进外资、利用社会融资、企业资产重组筹资及其他资金比例都很低。企业进入市场投融资的能力弱。工业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比例,由1985年的31%下降到2002年的16%;全省实际完成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1985年是21%,到2002年降为9%。投入不足使得工业发展缓慢,从1978年以来的28年中,有17年陕西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