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给农民工话语权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参加政协座谈会时说:“北京有几百万农民工,他们抛家离子,在这里干活,雪里来,雨里去……大城市很繁华,农民工却不能很快融入其中,他们参与不到社会中来。我们要善待他们,我们离不开他们。”
这样一段关于“善待农民工”的话语,很动情,很感人。其实,我们只要简单回忆一下,类似这样的话语,这些年已经太多太多。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每年的地方与全国“两会”上。“两会”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场所,在“两会”上把有关农民工的问题推上台面,其意义不难想象。但令人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是,有关农民工问题,总是要由这些非农民工代表来提出,而农民工却没有相应的话语权,这样的现实,其实本身就让解决农民工问题处于某种不利境况。
农民工问题谁更清楚?显然,只能是农民工自己。以善待农民工为例,农民工能否感受到关怀,冷暖自知。农民工需要哪些待遇、文化与权利,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然而,不论在平时的言论平台上,还是“两会”议席上,我们却鲜见农民工们的身影。
其实,代表委员本身又来自社会各个不同领域,而基于对相关领域的理解与认知,加之“相关利益人”身份,政协委员自然很容易成为各自领域的代言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形成一个平等的意见博弈的平台,“两会”的组织构成必须最大程度来自社会不同的群体,最大程度地代表社会各个领域的公众利益。
农民工缺少话语权,很少能拥有参政议政的机会。这恰恰就是外来工合法权益长期受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与农民工切身利益关联的问题,不能由农民工自己提出,这本身就容易出现某种偏差,既会使相关政策的出台产生偏差,也会消解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而且,当农民工的话语权长期被剥夺,他们的声音只能成为社会的“隐藏文本”,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边缘状态。
赋予外来工话语权,不仅仅是对外来工作为城市主体一部分的身份认同,同时,这也是对他们平等参政权利的支持与保护。外来工问题,说到底就是社会公平问题。解决它的关键,是实现权利的公平。 (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