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17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 北京两千大学生竞聘搓澡工职位 西安重现古代女子成人礼 国人的“耐药”之危 眼红哥嫂生意火 小姑子投毒解恨 脱胎换骨 再创辉辉煌

当前版:第A4版:社会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
04

脱胎换骨 再创辉辉煌

——记汉中八一锌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兼陕西八一铜矿矿长刘学武

汉中八一锌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兼陕西八一铜矿矿长刘学武

秦岭之南,汉水江畔,定军山下。这里长眠着中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智慧大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演义了一场旷世经典的三国神话。今天,这位历史的智者,又在这里见证了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新一代领导班子带领下,脱胎换骨,迈向辉煌的成功之路。这就是位于勉县定军山下的汉中八一锌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兼陕西八一铜矿矿长刘学武。

临危受命 勇挑重担

陕西八一铜矿始建于1968年,设计服务年限15年,到了1986年矿山资源枯竭,生产举步维艰。当时企业尽管搞了一些小的铅锌技改项目,但由于工艺落后、设备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加之管理跟不上,未能解决企业的根本出路,反而使企业丧失了发展和走出困境的先机。八一铜矿勉强维持到1993年,已是巨额债务缠身,年亏损高达1000余万元,全矿职工人心涣散、思想极度混乱,近10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干部等能人纷纷出走,企业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加之沉重的企业历史负担,使一个老国企矿山处于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年仅34岁的刘学武同志身系全矿1600余名职工的厚望,被公选为陕西八一铜矿矿长。年轻气盛的刘学武同志受命于企业危难之时,毅然接下了这个内忧外困的“烂摊子”。也就是从1994年1月份起,刘学武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与企业的命运紧紧地捆在了一起,将全部的心血无私的奉献给了企业。他直面困难、正视困境,通过走访有责任心的职工和召集技术人员、岗位骨干进行座谈等方式,在广泛征求广大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充分调研,从而确定了“立足采选主业,加大冶炼发展力度”的工作思路。对内广泛发动职工、依靠职工,深挖企业内部潜力,先后对矿内汽车运输、工资分配、用工制度及庞大的机关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解决了推诿扯皮、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病;对外紧盯市场,寻找生存空间,开辟“第二采厂”——加大外购原矿力度,尽可能地先启动选厂生产线,保证生产满负荷运行。刘学武通过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加强内控体系,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降低管理费用等措施的有效实施,稳定了职工队伍和思想,遏制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颓势,及时扭转了企业无资源、坐着等死的被动局面,使濒临破产的老国企又看到了一丝生存的希望,使八一铜矿于1994年实现了控亏250万元;1995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0万元,在较短的时间内便摘掉了亏损的帽子,也为全体职工今后积极参与企业艰苦的二次创业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大胆抉择 敢于开拓

1996年陕西八一铜矿原有的生产系统虽已全面启动,亏损的局面已经扭转,职工队伍也稍微安定下来,但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陕西八一铜矿的生存和出路问题。企业无矿可采,技改和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将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长期难题,也是制约着陕西八一铜矿走出困境的严重束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要想生存只有发展,发展要有发展的空间和基础。作为一个具备超前意识的企业家,刘学武将八一铜矿的长期生存发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暂时解决了职工吃饭问题,但要想长期解决职工的吃饭和企业生存问题,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并不断发展壮大。对此刘学武同志又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壮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战略规划。针对燕子砭铜矿所处南北两面靠山中间夹一条江,土地工业利用价值低而地价高,制约铜矿向规模化发展的实情,1997年,他抓住勉县海红轴承厂搬迁西安及陕西省出台职工持股会相关政策的机遇,果断决策,决定由企业和职工共同出资购买海红轴承厂原址作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基地。他的决策思路确定以后,广泛征集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同仁的意见,并及时召开职代会、党代会,让广大职工理解购买海红旧址的意图。该思路宣布后,部分职工认为企业还处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又不投入半分钱,全靠职工集资购买一个无法立即发挥效益的“包袱”,担心企业将再背负一块沉重的负担,从而激起了一部分员工的反对和不满,一时间,反对的声音不决于耳,甚至有很多人上访告状。为此,省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纪委还专门派人下来调查,主管上级派领导下来安抚。在一片不理解面前,刘学武没有屈服。他坚信自己的抉择是当时拯救陕西八一铜矿的最好选择;他坚信自己的正确决策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他也坚信自己的正确决策最终会得到上级和绝大多数职工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刘学武力排众议,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各种不利的因素。正是由于他的执着和过人的洞察力,感动了上级,感动了大多数职工,原定分三年才能筹足购买海红旧址资金的计划,结果在筹措的当年就实现了该计划,说明绝大多数职工被刘学武的顽强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所折服,都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刘学武的重大决定,为顺利完成购买海红旧址铺平了道路。刘学武通过低成本扩张购买海红旧址,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刘学武也没有忘记通过技改投入为企业成功转产积蓄科技和人才实力。“九五”期间实施了对原产1000吨电锌厂的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2500吨电解锌的生产能力;1996年建成了年产6000吨锌焙砂、12000吨硫酸的锌焙烧及烟气制酸系统;1997年对原粗铅车间进行了扩搬迁,形成了年产15000吨的粗铅生产能力;1998年在海红厂旧址建成了年产电解锌5000吨的生产系统;1999年建成了年产电解铅25000吨的生产系统。到1998年底,陕西八一铜矿便提前实现了企业“一个目标、四个扩展”的“九五”计划目标,工业产值、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通过连年技改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在滚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铅、锌冶炼生产经验,也培养了一批转产冶炼的熟练职工和技术人才,为八一铜矿实现新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果断运筹 不辱使命

铅、锌冶炼属于竞争性比较强的加工型行业,八一铜矿资源枯竭后选择了转产铅、锌冶炼,也就选择了在市场中与同行业“同台竞技”,若不能从竞争中胜出,就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刘学武既然有了低成本扩张的大手笔,同样也就有了能够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大构想。1998年在海红旧址建成投产了年产5000吨的电解锌生产系统,也就预示着他拉开了开发和建设海红旧址的序幕。然而,依靠5000吨电锌厂既要消化维护海红厂旧址的日常开支,又要使炼锌厂立足市场、参与竞争,这样无形当中就使炼锌厂背负了沉重的高额成本,使得其参与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竞争优势明显缺失。加之未解决投资与建设主体不一致的问题,也未解决职工在困难时期支持企业发展购买了海红,而应当享有的权益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建立责权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更加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刘学武同志又敏锐地提出了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组建新公司的大胆设想。该设想提出后,得到了当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西安公司和全体职工的大力支持。在多数企业还在为深化内部改革争论不休的时候,刘学武已着手准备实施新公司的组建工作。2000年10月由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西安公司、陕西八一铜矿、陕西八一铜矿职工持股会三家发起,按比例出资成立了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刘学武同志出任总经理,实现了陕西八一铜矿向八一锌业的历史性转折。至此一个崭新的企业——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于世纪之交。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诞生为建设一个具有强势竞争力的铅、锌冶炼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并实现更高的发展战略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企业组建、改制及进一步规范和理顺陕西八一铜矿和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两个企业关系的过程中,刘学武注重“三个稳定”,即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项目建设稳定、职工队伍稳定,做到了巩固老基地与发展新基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实现了“扭亏一个企业,再造一个企业”的宏伟设想。同时刘学武同志筹划依靠海红大量闲置土地和资产,积极推进和实施“十五”规划,进一步壮大八一锌业公司的发展后劲,从而彻底摆脱了企业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战略制胜 严抓细管

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后,刘学武准确把握企业定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企业中长期发展。他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宗旨,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严细管理,果断决策,调整企业经营思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加大安全环保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冶炼废渣中回收有价金属,坚定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企业资源贮备,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十五”期间,通过这些正确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得企业走出低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并连创佳绩。

2000年5月,刘学武同志亲自任总指挥,在勉县海红基地开始建设经陕西省经贸委批准并被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和省“两高一优”项目的年产60000吨电解锌项目一期改扩建工程。2000年12月,年产电解锌25000吨的生产系统建成投产;2001年6月,年产硫酸40000吨的锌精矿焙烧及烟气制酸系统一次投料试车成功。2001年12月,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省经贸委主持的竣工验收,并同时宣布二期工程正式开工;2002年11月,二期工程年产电解锌35000吨的生产系统建成投产;2003年3月,年产60000吨硫酸的锌精矿焙烧及烟气制酸系统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与此同时,经刘学武同志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公司三期年产5.5万吨电解锌国债贴息改扩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并于2003年12月份开工建设。经过全体参建人员的精心组织和共同努力,该项目于2005年9月份相继建成投产。至2005年底,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年产电解锌12万吨、工业硫酸20万吨的生产能力。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铅锌冶炼的优势互补,他又果断决策,建设公司第四期综合回收项目,综合回收铅锌冶炼废渣中的各种有价金属。该项目已获得陕西省发改委的批准,目前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抓紧实施。该项目于2007年底建成后,将为公司新增工业总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在技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刘学武同志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一、二、三期项目中先后采用了美国、瑞典等国家及国内的先进设备、工艺五十多项,大大提升了公司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项目工艺技术水平。整个年产12万吨电解锌项目,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装备精良、工艺先进、环保优良,各项工艺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汉中八一锌业公司在刘学武同志的科学规划和正确领导下,先后完成了三期电解锌项目的建设,并积极实施了综合回收项目工程,打造出了陕西省重要的铅、锌冶炼基地。公司规模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七位综合能耗居国内同行业第二位,实物劳动生产率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从而,为公司跻身铅、锌冶炼同行业前列并占据重要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公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抢得了市场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谋划 高点起步

刘学武同志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管理,铸就了公司的“十五”辉煌,演绎出了八一锌业公司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奇迹。一次次攻关、一次次改造,加速提升着八一锌业公司的生产规模:粗铅生产能力由1993年的年产1000吨扩大到现在的年产15000吨,增长了15倍;电铅由1993年的年产1000吨扩大到现在的年产20000吨,增长了20倍;电解锌由1993年的年产1000吨扩大到现在120000吨,增长了120倍;新增工业硫酸产能200000吨。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着刘学武同志的智慧和艰辛,镌刻着他在事业上不懈追求、奋力前行、永不言败、敢为人先的感人事迹。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形势好转以后,刘学武同志高瞻远瞩,高起点谋划了企业的“十一五”计划和远景规划:“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公司的电解锌产能将扩大到30万吨,工业硫酸产能将扩大到50万吨,新增铅生产能力6~8万吨,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大关,利税将突破10亿元,将为汉中市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规划中全面落实了袁纯清代省长来公司调研时提出的要求。为使规划能够得到全面实施,刘学武同志亲自起草落实规划方案,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多措并举。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完成好2006年的生产经营计划,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至关重要。在刘学武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科学制定营销策略,加大资源占有力度,严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质量管理通过了3年一度的国际管理体系复审认证,并积极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环保体系认证工作,全面完成生产经营及技术改造任务,经营业绩再次实现新的跨越,创造了企业新的历史最好成绩,安全环保工作再上台阶并受到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的嘉奖。截止2006年底,企业资产规模从他上任时1993年的4641.5万元,增至12亿元,增长了25.85倍;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2275万元增至的253667亿元,增长了111.5倍;销售收入从1993年的2000万元左右,增至25.1283亿元,增长了125.6倍;实现利税从1993年的-281万元增至2.66亿元;职工年均工资额从1993年的2950元增至现在的14825元,增长了5倍。公司足额上缴国家税金:06年公司共向国家缴纳税金1.8亿元,纳税额位列汉中市工业企业第2名。一串串数据验证着刘学武同志带领企业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也凝聚着刘学武同志13年来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呕心沥血、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心血与汗水。

付出总会有回报,刘学武带领广大职工不辱使命,再创企业辉煌的成绩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96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好厂长”;2000年被陕西省授予“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2002年被陕西省经贸委评为“先进技改工作者”;2003年被陕西省经贸委和企业家协会评为第一届“陕西省创业企业家”;2004年被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授予“劳动模范”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陕西省评为“西部大开发创业十杰”;2005~2006年被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评为“技改工作先进个人”;2001~2006年间,刘学武同志组织研发的六项科研成果分获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中一项成果正在申报陕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奖。在他的科学管理下,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被省经贸委评为“九五技术改造先进企业”;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被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评为“技术改造先进单位”;2002~2006年,连续被陕西省银行同业协会评为“诚信企业”;2001~2006年,连年被汉中市评为“纳税先进单位”;2004年、2005年被评为全省“A级纳税人”;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诚信经营十佳“示范企业”;2005年被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被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党委授予创建“四好”班子先进集体,并被集团公司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企业”。 (张健康 石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