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就业问题调查系列报道(四)
软件缺失:农民工就业的瓶颈
在社区就业群体中,除下岗职工、社会就业者外还有相当的比例是农民工。农民工主要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农民工约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以上。随着城市社区发育的成熟和社区建设的完善,社区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进入城市社区从事社区服务业已成为许多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现实选择。
农民工社区就业的状况到底如何呢?由于我省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发展主要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模式,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大部分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传统服务业,社区就业更适合进城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民工。在对250多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在社区就业的农民工学历结构都不高,大多是初中水平,他们在进入社区工作前也没有参加任何正规的培训。由于农民工户籍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社区就业的农民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大约一半以上的农民工从事同一工作不足一年。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社区就业,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相比于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时间是最长的。在参加社会保险方面,农民工情况极不乐观,95.7%的农民工都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大部分情况都是单位不愿意缴纳,也有一部分农民工认为缴费的困难在于个人缴不起。在工资收入方面,大部分社区就业的农民工月收入集中在400到699元之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相比,只占有非常小的一部分。社区就业的农民工收入大部分低于陕西居民的平均水平。即便社区就业对农民工来说存在很大的不公平,但大多数农民工还会选择社区就业,因为他们觉得社区的就业环境和收入还能让他们感到满意。在调查中大多数农民工的愿望就是能做好现在的工作,提高收入,希望能在社区长期就业。
本报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