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银行卡何以“靓女难嫁”
农民工银行卡作为农民工量体订制的一种特色服务,被认为既体现了金融机构对农民工的关心,又降低了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和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的压力,同时又对我国推广银行卡结算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推行的效果如何?请看来自秦岭山区凤县的调查——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将工资收入利用银行卡存入参与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银行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网点柜台提取现金的一种结算方式。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实施,以各银行机构发行的带有“银联”标识的借记卡为工具,为便利农民工而专门“量体订制”的一种特色服务。这样一个利国利民之举推广以来是否得到农民工的认可?效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凤县农民工使用农民工银行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
特色服务遭遇尴尬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人口居住分散,全县乡镇政府所在地除农村信用社外,均没有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汇兑结算主要依靠邮政汇兑,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山区小县,全县农业人口6.6万,由于土地贫瘠,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县外出打工人员达8480余人,以每人年净收入7000元计,全县农民工年收入达5936万元。应该说客观条件为农民工银行卡这一特色服务的普及和使用创造了绝佳的环境,又为农民工银行卡的使用创造了必要的主观条件。然而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事实并不乐观,从去年推广农民工银行卡到今年4月份农民工陆续返回务工地,全县仅有18人次享用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取现金额4.45万元,银行卡的使用面、取现金额与外出务工人员及收入总额相比几乎为零。
“靓女难嫁”的“四道坎”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得不到农民工的认可和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因素之一:宣传不到位。从凤县农民工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可以感受和推断,宣传不到位是农民工银行卡推行不力的主要因素。以凤县唐藏镇曹家庄村为例,该村现有村民376人,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136人,年收入近百万全部通过邮局汇款或随身携带返回家乡,在接受调查的31位农民工中有29位不知道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也没有听到过工友或同乡谈及过农民工银行卡,有2位是在回乡后看到农村信用社的宣传横幅才知道,但没当回事。宣传不力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银行卡仅在农村信用社提现并享受0.8%的优惠费率,对于发卡行而言,其实就是普通的借记卡,属于老业务因而宣传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利益因素导致发卡行对农民工银行卡宣传缺乏动力,按照发卡行、受理行、和中国银联3:6:1的收费分配方案,作为发卡行在办理此项业务中获利较少,加之农民工属于低端客户,又是“过路”的财神,因而影响到发卡行宣传和办理农民工银行卡的积极性。三是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人员编制已压缩到及至,作为发卡行,面对农民工这样一个群体,即使有再大的积极性,受人员的限制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充其量只是在网点前进行有限的宣传,加之农民工大多在城市外围或建筑工地从事强体力劳动,很少涉足金融机构聚集地,宣传效果难以显现,造成农民工对农民工银行卡缺乏了解。四是农民工银行卡的最大受益方农村信用社(最高的收费比率、转存款),虽然有极大的积极性,但作为受理方也只能被动的接受现实,加之农民工银行卡宣传推广之日,正是农民工外出务工之时,使农村信用社难以有所作为,即使农民工回乡接受了农民工银行卡的宣传,但此时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携款回家已不是农民工关心的事了。
因素之二:收费标准较高。农民工银行卡的收费标准是:每天累计支取现金不超过5000元,每笔取款按交易额的0.8%收取手续费,最低收费1元,最高20元,不收跨行手续费。而银行卡开办费(5元)、年费(10元)、小额账户管理费等仍按普通借记卡对待。以农民工平均年收入7000元支取,须支付手续费5.6元,需要2天时间,如果日平均余额低于300元,还要支付小额账户管理费1元/月,全年须支付各种费用32.6元。相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农民工银行卡低于工行、农行、建行、中行等机构普通借记卡的收费标准,但高于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等收费标准。由此可见,农民工银行卡收费标准实际处于中等水平。相对于邮政“绿卡”而言,农民工银行卡收费标准则要高出很多。邮政“绿卡”的收费标准是:不收办卡费、不收年费、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在居住地办卡,异地存款,手续费为0.5%,最高收费20元。以农民工年收入7000元计,办卡当年邮政“绿卡”仅支付费用3.5元,与农民工银行卡相比少支出17.1元,如果日平均余额达不到300元,全年就要少支付29.1元。而与传统的邮政汇兑相比,虽然单笔汇兑7000元,需汇费50元,但每笔汇款上限5万元,每笔汇费最高上限50元的规定给农民工创造了减少汇费的机会。农民工外出打工一般都是以同族、同姓或同村结伴而行,在我们调查的唐藏镇曹家庄村,合伙汇兑已不是什么秘密,以7人合作汇兑4.9万元计,人均支付汇费不足7.2元,比农民工银行卡少支付费用25.4元。可见农民工银行卡收费标准相对较高是制约农民工银行卡推广的又一因素。
因素之三:技术设计存缺陷。农民工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力,其收入是家庭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不仅要保证年末有一定的积蓄带回,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年中家庭的子女就学、家人就医、家庭日常支出等各种费用,因而决定了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年中予以支付。而农民工银行卡在技术设计上,主要考虑了农民工回家携款的问题,对年中日常用款考虑不够,在宣传上也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民工错误地认为农民工银行卡解决不了年中家庭用现的困难。加之农民工银行卡只能在务工地办卡,即使办理了银行卡,当年家庭用现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还得依靠邮政汇兑,所以农民工办卡的积极性不高。据了解有95%的农民工年收入的70%是在年中通过邮政汇兑汇回原籍的,剩余部分已所剩不多,对银行卡的需求已是无关紧要,导致农民工对银行卡的依赖性不强。
因素之四:受邮政“绿卡”推广的影响。邮政汇兑作为传统的汇款结算方式,其承办单位中国邮政与广大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年来,他们推出的邮政“绿卡”已被广大农民接受,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邮政“绿卡”为卡折共用式普通借记卡,平时使用时家里用折,农民工用卡,既解决了农民工年中家庭的日常用现,而且异地存款费用不高,深得农民工的青睐。虽然邮政储蓄机构不同于农村信用社那样遍布每一个乡镇,但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都设有邮政储蓄网点,特别是在农民工集中的村推出的“绿卡村”便民服务项目,深受农民工的欢迎,而且业务已逐步渗透到临近的乡镇,如该县平木镇虽然没有邮政储蓄网点,但该镇杨河村的30余位农民工已办理了邮政“绿卡”。据调查,全县5个邮政储蓄网点,共办理邮政“绿卡”13850张,其中40%、5540余张为农村地区所办理,农村地区的35%为农民工持有,既全县8480位农民工中,有1939位农民工办理了邮政“绿卡”,占农民工总数的23%。
为农民工银行卡进言
一是将邮政“绿卡”纳入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机构之列,以壮大农民工银行卡的受理面。受邮政汇兑的影响,邮政“绿卡”对农民工而言显得更亲近,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在农村地区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绿卡”的加入必将对农民工银行卡的推广和使用起到推动作用。
二是降低农民工银行卡的收费标准。作为农民工银行卡的承办机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农民工银行卡,要看到农村、农民工是银行卡最广大的市场,要联合起来合理制定农民工银行卡的收费标准,通过农民工银行卡,壮大银行卡市场,从而在完善大我中实现小我的根本利益。
三是完善农民工银行卡的技术设计。这次推出的农民工银行卡,从技术层面看没有全面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而且农民工身份无法辨别,使非农民工的银行卡持有者,也同样可以享受到农民工的优惠收费,影响了金融机构现行的收费空间,应尽快予以解决。
四是加大金融知识下乡的宣传力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以及农民工不愿意也不打算过多地了解金融知识,普遍认为金融知识离他们的生活遥远,知道多少无关紧要。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金融知识匮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知识下乡刻不容缓。
五是加快农村信用社联网通兑,是解决农村汇兑畅通的根本所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服务着农村经济的千家万户,只有尽快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全国通存通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汇兑的根本问题。
文/刘立民 张强 张革风
图/郭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