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立潮头 革故鼎新创佳绩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延安中学校长李思温
校长 李思温
2007年“五一”前夕,省会西安迎来了来自全省各条战线上的数百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这些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的劳模行列中,已经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三十载的陕西延安中学校长李思温心潮澎湃,久久地沉浸在他人生道路的回顾与品味之中……
默默耕耘 老区名校上层楼
李思温是延安市延川人,1981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来到了曾经是李鹏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过,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等老一辈题过词并具有光荣历史的延安中学任教。
就是在这块肥田沃土上,心中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李思温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继续着他曾在乡村五年的教书育人的人生之旅……
在延安中学的二十五年来,李思温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处副主任、德育处主任。2001年起担任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004年7月被聘为延安中学校长。这期间,他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坚持秉承优良传统,不断锐意创新,特别是近年来,李思温和校领导一班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瞄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目标,全面推行体制上的校长负责制,用人上的教职工聘用制,管理上的岗位责任制和分配上的结构工资制的“四制”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社会效益与日俱增,使延安中学“老树新花”,在新世纪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延安中学的发展道路上延续和张扬了“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大大推进了延安中学向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名校,并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说起李思温在校长岗位上的创新与突破,还得从延安中学近几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说起。
近年来,延安中学高考二本上线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延园中学二本线以上人数达到500多名,本科上线率达到96.19%,成为了延安市家长送子女读高中的首选学校。与此同时,学校还顺利地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的复查验收,成功地举办了“全省重点中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和“全市中学校长联谊会”;学校被授予“法治校园”称号、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基地学校、延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和“模范职工之家”、陕西省《高中艺术》课程实验学校、延安市劳模单位、全市高考质量“一等奖”、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食品卫生先进单位、全国数理化竞赛陕西赛区团体优胜奖、陕西省“教学设计”优秀组织奖等一系列荣誉和称号。校长李思温也因贡献突出,业绩骄人而赢得了广大师生、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并连续多年被推选为延安市政治协商会议代表,2006年,荣获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教育系统“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治校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2007年又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锐意创新 示范中学奠新基
作为一校之长的李思温之所以在任职几年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赞叹的业绩,来源于他全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来源于他扎实肯干和大胆实践的工作作风。尤其是他担任校长以来,这种优良的素质和进取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我认为,‘四制’改革最关键的是抓好过程的管理,也就是每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谈到“四制”改革的话题时李思温校长如是说。
正是这种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使得延安中学在面对“四制”改革的每个环节,哪怕是小到考勤、课时的计算等,都反复讨论。并通过严格地记载,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各种制度、方案,他都能够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及时修正。
在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方面,李思温和他的一班人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将原来的年级组与教研组并行改为年级组与处室并行;在考试的方式上,每年每次都积极地深入教师,征求教师的建议,不断地进行改进,从而保证年年都有新招。
李思温曾言:“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办事情、看问题应当与时俱进,学校的管理更应如此。假如我们依据某一套或某一时期的制度、方案一成不变地使用,其效果一定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要不断修正,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一切的一切,对延中而言,并非是领导的主观意志,也不是班子内部的闭门造车,而是来自教师。所以,校领导一班人为中层服务,为教师服务,将一碗水端平就成为了我们推进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
在当今全党、全社会都在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李思温认为:“作为学校,内部和谐是搞好各项工作之基础”。内部的和谐涉及各个方面,只有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才达到真正的内部和谐。对学校而言,首先要求的是领导要有务实的精神,首先要当好带好头,坚持任课,并参加教研教改之类的活动。总之,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好。事实也是如此,多年来,李思温和延安中学的领导们始终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上课或辅导,他们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深深地激励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热情。
学校的管理其实就是如何科学地用好人的问题,如何才能实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才的内耗是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尺子”。李思温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坚持“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岗岗有责”,也就是岗位责任制。在实行岗位责任制中他们依据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对每个部门和每个岗位在管理过程中应承担的工作内容,应有的权力及应负的责任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使学校的管理向着更加科学、更为合理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赵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