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校园写辉煌
——省劳动模范、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校长伊逊智速写
校长伊逊智
在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坐落着一所承担全省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中等专业学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近年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每年的毕业生成了国家大中型企业的“抢手货”,誉美之词从古都陈仓溢向陕西,乃至全国。
就在7年前,这个学校还是仅有19亩地、40多名教职工、在校学生不足千人,学校的设施、环境、条件还不如一个小学,毫无影响。在校长伊逊智“面向就业、突出实训”的办学理念倡导下,学校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校园占地面积162亩,在校学生5200多人;资产规模达到6000多万元,翻了三番多。形成了集培训、中技、中专、高职高专、专升本多种层次和形式的中职与高职相联接,职前与职后相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管理严,教风实,就业高,服务优,多次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省信息产业厅、省教育厅等评为“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伊逊智个人被授予陕西省“廉勤兼优领导干部”、“信息产业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陕西省职业教育十大杰出校长”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转变观念 突出实训特色
伊逊智毕业于西安交大机械系,2000年初从国营西北机器厂调来该校任校长。他儒雅、睿智,思维敏捷,极富创造热情。从工厂管理岗位走入教育管理岗位的他,深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更深知企业亟需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他担任校长后,旗帜鲜明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素质高、技能好、企业欢迎的合格技术工人”作为办学方向,把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学校追求的质量目标,把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作为学校的最终质量标准,以扩大办学规模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办学整体规模、专业结构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协调发展。
“要把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办成全国有名、行业一流职业学校!”是伊逊智全部工作努力的方向。可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学校基础设施差,校园面积小,师资力量弱,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根本性制约。
伊逊智做梦都想把学校建成一个大校园,建成一个有实力的学校。他团结和带领全校教职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采用“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办法,迅速扩大了学校的规模。2001年有偿接收了宝鸡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将陕西电子工业职工大学总校迁至宝鸡。2004年,又毅然收购了宝鸡嘉宝灯头有限公司,使校园面积得到大幅度增加。这些年他多方筹资,相继建起了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多幢大型建筑,总面积达65000平方米,办学条件在全省职业学校中堪称一流。人们看着这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学校,无不佩服伊逊智的胆识和卓越才能。
伊逊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能力教育,要使学生充分就业,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他投巨资开辟实训实验场所,添置实训实验设备,购置高配置计算机650余台,车、铣、刨、磨、数控机床等大型实验机械80余台套,建立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加工中心、数字化语音室,并配备有先进的三层交换技术的现代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对接,可满足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电工基础、现代通讯、单片应用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CAD技术、数控技术等教学。为方便学生技能考级,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在校设立了“技能鉴定站”、“(NIT)考试考点”、“等级考试考点”和“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点”;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把实践能力考核与社会考试、鉴定接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以赛带教”,鼓励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技术竞赛;按系部实施教学;采用理论、实践教师轮岗制,使理论、实践教学结合更加紧密。
4月底的一天,当记者来到学校的实训大楼车间时,只见车、铣、刨、磨、数控机床前,学生们三四个一组忙着学手,机床的转动声音响成一片。在一台数控机前,正在编程的05级学生贾鹏兴奋地告诉记者说:“如果不是干了最基础的车铣刨磨,现在编这些程序就不知道怎么下手。开始什么都不会,现在能编程了,心里特别高兴,觉得确实学到了东西。”
突出的实训特色,使学校先后被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确定为“电子与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职业院校”、“陕西省数控技术领域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院校”。
强化管理 营造良好学风
伊逊智非常清楚,一所学校要想有活力和竞争力,首先是要有一支“高效、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而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瓶颈,是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分离。为解决这一瓶颈,他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
他针对学校实际,组织实施了“三高计划”(高层次创新性人才、高素质教育和高学历培养)和“人才强校战略”。设立了骨干教师制度,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部门工作好坏,由学生打分,量化测评。每年评出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学校出资让其出国考察学习外,享受岗位津贴,工资待遇与教研室主任一样;每年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自己学习深造,学习费用学校全部报销;鼓励教师搞校本教材的编著,根据出版数给教师提取出版费、初稿费、折算课时等;专业教师每两年下企业实习一次,学习、掌握本专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前沿和动态,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实施“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以专业课程开发和“产学合作”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双师型”教师成才环境。
几年来,学校先后出资选派21人在职攻读研究生、工程硕士;28人教学和管理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这些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公平激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充满活力、热爱职业教育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32%。在省教育厅开展的说课比赛活动和教师代表省上参加的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上,均获得一等奖。
“学生到学校里来,学知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因此,良好的校风至关重要。如果校风不好,就谈不上能够很好地学习,那我们就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得伊逊智在学生的管理上非常严格。学校采取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以抵制社会上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不许学生抽烟、穿奇装异服、染发等,为此,规定老师进校园不能抽烟,抽一支罚100元,第二次罚200元,第三次“走人”;老师或班主任三到班(早自习、晚自习、寝室)巡视,一旦发现哪个同学不在,立即寻找并与之沟通,解决问题;为学生开设礼仪课、职业讲座,让学生在行为习惯、礼仪礼貌等方面逐步转变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通过“校长热线”、“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直接反映老师教学、学校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坚持校领导带班,教师要住到学生楼,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处理突发事情。让学生身之所处,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能感受到一种文明、温馨和高雅。
这些看似苛刻的校规,却使学生受益匪浅,使他们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专门人才。学生在外界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大显身手。就在不久前省教育厅开展的技能大赛上,他们学校去了6个人,5个人捧回了一等奖。
就业至上 真诚为学生服务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问题。然而在省电子工业学校却是风景这边独好:“明年春季的毕业生,早在两个月前就预订完了。”校招生办李主任如是说。李主任说,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就业形势,关键得益于伊校长的办学思路:“面向从业之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本着让学生毕业就有工作、有好工作的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上,伊逊智带领人员走访省内外多所职业院校,考察专业设置,走访多家企业,了解所需专业人才,专业设置重点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将学校专业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6个。在教学中加大学生技能实习课比重,实行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从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综合素质三方面为跨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为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他们下功夫做好“三个服务”,即学生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服务。就业前,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规划、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中,学校推荐单位前,先派人到用人单位考察,看其有无好的产品、发展前景、管理方式,工资、福利待遇、生产、生活环境如何,然后把企业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比较挑选,双方满意签约后,学校再派员把毕业生送到企业,看着企业把食宿全部安排妥当,看着学生上岗后,老师这才返回。就业后,主动跟踪,每隔两三个月或一学期,与企业、学生直接联系,了解工作、待遇、生活情况,如果有问题,学校出面解决,或另行安排就业,一直跟踪三年。并与陕汽、西京、彩虹、长岭、格力、达丰、华为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长久就业关系,确保学生一毕业就有合适岗位。
为使每一位学生毕业后都真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从2005年起,学校开始实行“就业召回制”,无论是自己的或是企业的原因。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郗兰兰,2006年9月毕业应聘到苏州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工作认真踏实,单位福利、待遇也不错,但因其水土不服,家人动员返回。学校知道后,将其召回,推荐到陕西卫光电工厂,经过几个月试用,双方满意,目前已签订了正式协议。学生赵亮,2006年10月应聘到陕西烽火宏声科技有限公司,在工作中深感自己专业技术还不够熟练,于是学校将其召回,经过短期强化培训,又一次将其推荐至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现工作稳定。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苏静,2004年10月应聘到中山佳能办公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但家人一直想让其在省内工作。学校立即和苏静联系,征得她同意后又将其推荐到陕西四菱电子责任有限公司,现工作稳定,单位、学生、家长都很满意。
一片真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苦,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近几年来,他们学校的毕业生一个个成了“香饽饽”,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不少毕业生工作后,把自己的弟弟妹妹又送到这里。追求就业率已是他们学校的过去时,他们现在所追求的就业目标更高——“就业要优”,即专业要对口,工资待遇要好,工作、生活环境要好。
走出陕西电子工业学校,前几天看过的有关职业学校的一些报道,突然跑到脑海。那些报道说,有不少职校在学生入校几个月后,就将其包装“推荐”给企业,并收取1200元至1800元不等的推荐费;推荐的单位往往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试用期满后工资500元……
再看看陕西电子工业学校,他们除了从各个方面保证学生学到真本事外,推荐就业不收取任何费用,还要跟踪三年,不满意再培训再推荐,直至学生和单位双满意。
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这种对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伊逊智对职教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呕心沥血,更感受到他崇高的责任感,是对学生的,对家长的,更是对社会的!
(筱竹)
今日校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