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意境
□文/董邦耀
从人性来说,吃饱喝足,是生存的需要。孔子曰:“食色性也。”他把“吃”放在了人性需要的第一位,“色”在其后,“民以食为天”是天大的事。然而,孔老夫子却没有想到,一个“吃”字竟让后辈人繁衍出许多含义。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已不愁吃,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多了精神享受的追求,给吃赋予了新的内容,吃的意义和功能在不断扩大和增加。
过去不远的年代,人们见面就问:“吃了么?”因为那时缺吃,一日三餐是最愁肠的事,所以,度日如年。现在已无饥馑之虞,时间也好像过得快了。请人用过餐会说:“吃好了么?”吃得好不好,会吃不会吃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吃得好不好?这要以各人和家庭成员的口味与收入而定,自己喜欢的食物,不一定花钱少就不好;反之,不一定价高的就好。中国饮食的地方口味以南北而论,最好的大米产自东北,但并不影响东北人和其他北方省市的人一样喜欢吃面食。成年人,老年人,饮食习惯不同,口味各异,难得统一,只要吃得可口就好;荤素搭配,粗细调剂,满足身体需要就行。俗话说,要得暖,农家衣;要得饱,农家饭。花钱不多的家庭型私房菜和田园型农家小吃,就很受大众青睐。陕西人哪怕在酒店吃一桌菜,酒后仍忘不了吃碗面。有村里亲戚进城,城里亲戚在饭店为他备了一桌酒菜。他回去后,同村人问他进城吃的啥饭。他说:“唉,莫吃啥饭。只吃了一桌子菜……”在他看来,再好的佳肴也不顶一碗粘面。
会吃不会吃?这与会不会做、会不会调配有很大关系,只有吃得体液酸碱度平衡,身体才会健康。现在人们都很注重营养调配,尤其是减肥的女士,一般都知道吃碱性食品不易发胖,吃酸性食品易发胖。而对偏碱性体质的人和偏酸性体质的人各需吃哪些食品,就不大明白了。这些却都是有讲究的,不可乱用食补,否则就会吃出富贵病来。对进食的质和量,药王孙思邈的秘诀是:要想长和寿,留得三分饥和寒。西方人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为:早上要像国王一样吃,中午要像王子一样吃,晚上要像乞丐一样吃。就连吃水果也是有讲究的: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是木。另外,相克相忌的食蔬也不能同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能学会烹调,不断提高厨艺,你就是真正的美食家了。古人不是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吗?反其意,会做菜有利提高你处理事务的水平。春秋时著名厨师易牙,颇有治国安邦的本领,做了齐桓公的近臣,他的厨艺可谓登峰造极,居然能杀子烹而献齐桓公!
中国是个饮食大国,早已形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营养搭配上讲究“医食同源”,各大菜系琳琅满目,色、香、味、形俱佳,丝毫不比法国、意大利的大餐逊色,更不比美国食品差。在世界各大国际都市都可以吃到中国菜。
时至今日,推崇饮食文化的人们以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享受生活找到了思想依据。吃的名目越来越多,婚丧嫁娶、升学调干;生日满月、获奖晋级;同学聚会、恋人相聚……都离不开吃。吃,成了人们重要的社交机会,其意义就不那么单纯了。求人办事,接待上级,要讲究“派”,绝不能放在吵杂的路边小店!吃,在这里已是形式,而功能却发生了变异。君不见“贵妃醉酒”、“鸿门宴”和类似“杀子烹献帝”的现代话剧,在我们身边上演的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