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众手浇开幸福花
——略阳县“交友帮扶”活动纪实
在略阳县中心商场内,今年30多岁的侯萍芳经营着一个普通的服装摊位。由于经营的服装样式新颖、价格公道,每天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见人就是笑容的“女能人”,几年前还在为一家人生计发愁。
侯萍芳的丈夫梁中亮原是略阳县化工总厂职工,由于企业不景气,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丈夫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和自己打零工的收入维持,还得供养两个孩子上学。2001年,该县在县级领导及部分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一帮一”、“结对子”、“交朋友”为主要形式的“交友帮扶”活动,县总工会牵线搭桥,为她确定了一名帮扶领导。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办起了这个摊位,全家人的生活由此发生改变,一举摆脱了贫困。
侯萍芳一家的变化仅是略阳县众多困难职工生活状况的缩影。6年来,通过“交友帮扶”活动,全县已有500多名困难职工走出困境。
心手相牵结穷亲结对帮扶送真情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纷纷因为机制不活、运转不灵、竞争力弱、管理落后等问题陷入亏损状态,面临“关停并转”,部分职工下岗,一些在职职工也由于企业不景气而收入骤降,其家庭生活、子女上学、就医治病等问题一度成为困扰县委、政府的“老大难”。2001年初,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省县处级以上党政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与困难职工“交友帮扶”活动。县委、县政府以“交朋友,送政策,解难题”为主题,在县级领导和部分科级领导中开展了这一活动,重点解决困难职工解决子女就学、生产自救和再就业等问题。一时间,全县各级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走进困难职工家庭,与331名困难职工结成了“1+1”帮扶对子,共渡生活难关。
一份帮助一份情桩桩关爱暖人心
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牵挂;多一个“亲戚”,就多一份责任。在每一个参与帮扶的领导手中,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困难职工的家庭档案,详细记录了他们的住址、联系方法、子女上学和家庭经济、健康状况,每逢过年过节、子女入学、生病就医等困难职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扶领导总能主动上门慰问,第一时间送钱送物,帮助困难职工渡过暂时生活难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更是身体力行,经常亲自过问,无论工作再忙,总要抽出时间看望自己的穷“亲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临时困难。2004年,县龙达铸石公司困难职工罗运之的两个孩子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但由于家庭困难,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一家人只能暗自打算放弃孩子的大学梦。正当全家人无奈之际,包扶他们的“亲戚”主动找上门,为其子女协调落实助学贷款近万元,从自己的工资中资助生活费1000多元,将两个孩子送到了学校,并资助他办起了一个水果摊点。如今,罗运之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
2005年,全县第一期活动顺利收尾,为了进一步扩大解困范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果断启动第二期“交友帮扶”活动,并将活动参与范围扩大到县直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范围从困难职工扩展到困难企业,使帮扶人数由原来的300多人增加到近500人,帮扶企业近40家,困难企业覆盖面达90%以上。县轻工业总公司原是该县老牌的利税大户,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系统内多数企业相继停产倒闭,职工纷纷下岗,昔日的明星企业顷刻间成为全县有名的“上访大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县上各级领导和公司负责人陆续与系统内51名困难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将解决职工的生计问题和维护企业稳定作为着手点,协调工会、人劳、社保、民政、劳动服务等职能部门,持续4年帮扶,多渠道争取帮困资金8万元,安排“4050”下岗职工从事公益性岗位78人,落实“低保”154人,有效解决了职工困难,化解了矛盾。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全县累计投入送温暖资金达160余万元,为困难职工解决帮扶资金36.8万元。
众手相扶渡难关齐心协力筑富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交友帮扶”活动的不断深入,帮扶干部在对困难职工进行经济上,物质上帮扶的同时,注重研究从政策上帮扶,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县上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县工会、劳动服务、扶贫开发等部门按照“保生活、抓培训、促就业”的思路,大力开展困难职工创业培训,免费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政策咨询一条龙服务,积极扶持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对从事个体经营者按照有关规定在税费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县扶贫办副主任丁文华同志在帮扶县纤维板厂困难职工王军后,根据王军会汽车驾驶的特长,帮助落实贷款购买了汽车跑运输,从而一举脱贫。据统计,6年来,各级帮扶干部累计为帮扶对象落实公益性岗位234人次,办理“低保”374户;为201户帮扶对象购买了职工互助帮扶保险,期间6名困难职工因病获得理赔12350元;协调落实创业贷款7.8万元,有78名困难职工家庭通过再就业、项目扶持和子女就业摆脱了贫困。
在此基础上,该县把帮扶工作同扶持企业结合起来,组织企业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有效减轻了贫困面。原国有企业略阳县铸石厂连续7年亏损,资产负债率高达122%,200多名职工面临无岗可上、生活无着落的困境。在包扶领导的支持下,企业通过破产拍卖,由山东金峪黄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重组为龙达铸石有限责任公司后,企业起死回生,一举扭亏为盈,上岗职工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比改制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已倒闭多年的县纤维板厂,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出租厂房场地,近几年累计投入40多万元,为10多名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办理了养老手续,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在今年举行的“交友帮扶”座谈会上,一位老职工深情地说:“我们企业近一百名困难职工,‘交友帮扶’帮了一批,‘低保’覆盖了一批,下岗失业并轨了一批,政府每年年底还要送温暖,党的阳光都照在我厂每一个职工身上了。”
(王伟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