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不垮的永远是意志
——访长庆油田公司采油四厂
(上接一版)
第二站:集输大队白于山联合站
车继续行使在泥泞的山路上,沿途路过大夏国都统万城一段残垣断壁的古城墙,在风雨中显得是那样的苍凉悲壮!李剑锋说:集输大队白于山联合站内由原油计量、集输、污水处理、消防、供水系统组成。有大型储油罐、消防水罐、储油罐等11具,年外输能力75万吨,是连接采油四厂等地的输油枢纽,安全生产尤为重要。
进站区,先换上红色的工装,戴上安全帽、关掉手机、交出打火机,再登记。注水工张萍当起“解说员”,标准的普通话很是到位。这里的空气中有股汽油的味道。张萍说,汽油浓度达到一定的比例,就会引起闪爆,因此,这里是重点防火区,安全最为重要。在迎面的一堵墙上,记者看到一行醒目警示:为了你我欢笑永驻,时刻牢记安全生产。上面留有董晓斌的名字。张萍笑着说:这是我们老站长的留言。我的安全警语在另一堵墙上,果然是:为了白发苍苍的父母,为了……请你时刻牢记安全生产。现任站长孙小韦介绍: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征集安全警示语,也包括家人。他们办的“集输大队安全之友”第六期小报,文图并茂,还是彩印,全是与安全有关的内容,专门开有“员工安全寄语篇”专栏。记者参观了作业区,站内的走向流程一目了然,警示标识、区域标识、设备设施标识清晰醒目。进入室内,各类物品摆放有序,上面都有编号,一切按“6S”现场标准化管理办法实施。浓浓的安全文化氛围,使人不得不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第三站:白于山作业区
白于山作业区是四厂的“难动用储量区块”,始建于2001年,日产油427吨。来这里采访已到了下午14时。会议室汇聚着大路沟、白于山、云盘山等作业区的十几位代表。大家纷纷向记者述说着这里的“新闻”。因采访的时间紧,许多职工一时也叫不上名字,也对不上单位,只好摘录下员工发言:
“黒金”乐队队长赵丹等四人都在场。他说,去年4月组建,两个月后,就开始在各站点轮回演出,工作由同岗位的人顶替,乐器是厂里配的。厂里重视员工的文化活动,称之为:一把手文化。
云盘山作业区工会:让员工能感受到组织的温馨,工会在员工生日中,购置标签,上面写着事先征集到的“自己的心声”,把礼品包装好送去,往往令员工惊喜不已。许多员工接到生日礼物时说:我都忘记自己的生日了,工会组织还想着。
天128井区代表:我们秉承“铁人”精神,推出适合自己的“五精五细”工作法。铁人精神精心传承、生产管理精耕细作、QHSE体系精细实施、员工培训精益求精、现场管理精雕细刻;生产组织细节化、党群工作细微化、制度建设精细化、经营管理细算化、关爱员工细心化。也正是这样做,该队被油田公司授予“铁人队”的荣誉称号。
还有天130井区在增强党性、显模范、铸堡垒争创一流党支部过程中的先进事迹。还有天160井区“三八女子班”等等……
记者的笔在采访本上不停地记着,但采油一线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要报道的事情也是很多很多。返回的路上,已是晚上九点多,雨仍在下个不停,漆黑的夜幕中,汽车在泥泞的路上颠簸行驶,记者的心里感到沉甸甸的:石油一线可歌可泣的事迹,仅靠记者的笔,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本报记者 柳江河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