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加点:职工不能承受之痛
编者的话
为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工人阶级为之奋斗,流血牺牲,工人阶级赢得的胜利,成为我们全世界工人的劳动时间标准。
然而法律规定的八小时工作制,在我省一些企业如今似乎不存在了。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超时劳动是当今职工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职工对此怨声载道。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关注超时劳动系列报道,以此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督促企业依法行事,切实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加班加点形式多样
威胁式——不加班就失去工作
建筑工人数量庞大,然而在这个行业里,8小时工作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为了解建筑工人的工作时间,记者来到西安市东郊正在建设中的一个大型楼盘的工地内。虽然刚下了一个星期的雨,但是天气转晴的西安还是酷热难耐,中午一点半记者以业主看房的名义走进了建筑工地。头顶烈日,一群脱光了上衣的工人正在浇注水泥,看到有陌生人走近,他们显得既好奇又有一些警惕。记者没有表明身份,和他们攀谈了起来。“你们怎么中午还要干活呀?”,“没办法,上个礼拜下雨把活都耽误了,现在要抓紧时间干。”一个看上去20多岁的工人对记者这样说道。“我们平时都是这样干活的,工地上有两班工人轮流干活,一班人休息吃饭时另一班人就干活。反正吃住都在工地上,离得近。”当记者问到他们这样工作有没有加班费时,这些工人的反应好像是听到笑话一样,他们说:“在工地上干活哪还敢要什么加班费,而且人家老板说了,你不想干,干这活的人多得是!”另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师傅说:“我们从农村来城里打工,为的就是挣钱。农村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孩子还要上学,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我们还敢和人家讨价还价?”
利诱式——工人“自愿”加班
加班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就是用“计件工资”的外衣掩盖超时劳动的本质。记者在西安某加工企业了解到,工人每月‘正常’工作日是26天,工厂对工人的劳动定额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工人都希望自己多做一些,虽然没有加班费,但是几乎所有的工人都在加班。
在西安某大型国企记者了解到,这个企业的很多分厂都存在加班加点的事实。例如,某分厂的工人多年来从未休过大礼拜。不仅如此,周一到周五还随时会叫工人晚上加班,每逢放七天长假加班更是难以避免。加班费的问题,厂子采取的是发给工人几千元不等的季度奖金的办法。
公交公司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目前驾驶员紧缺,大部分的公交线路上的工作人员都存在加班加点的情况。公交公司的加班工资按时到位,不来加班的话也不扣钱,但是记者了解到,几乎没有几个驾驶员愿意放弃自己加班赚钱的机会。
制度制约式——不加班有压力
西安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张某,工作十年了至今没有休过年假。记者到他所在的公司了解情况,而实际上公司提供了不错的休假制度,然而张经理看到忙碌加班的同事,又想想竞争激烈的市场,反复权衡后他还是决定今年不休假。“还是和休息拜拜比较现实,压力太大啊,真是没办法!”张经理很无奈。
陕西某报社的记者常常抱怨,报社的竞争太激烈了,管理得也严格,末位淘汰,没稿子的话就得走人了,分给你的口上,如果漏了什么稿子的话,几百元就没有了。天天早上一起床,脑子里就想,今天还欠报社稿子呢。一天24小时都在投入啊!
最猖狂加班式——加班是义务的
记者在西安某酒店了解到,该公司每月15日发上个月的工资,但是上次到6月底了,还不见发5月的工资。大部分职工从4月入职到月底,连续工作了12天没有休假,而公司只发了8天的工资。“公司说我们加4天班是义务加班,没有加班费。为什么事先不给我们说?”一名员工愤愤地说。
更令员工们叫绝的是,5月份酒店的工作很忙,一个月下来大多数员工只休息了两三天,但公司却不给发加班费,选择了以假抵薪。“公司现在强行让我们休息,说是还以前欠的假,这样就可以不发加班费了?”员工们都很愤怒。
加班加点危害多多
然而,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资料和专家的解说表明,长时间劳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会产生很大影响,会使人产生厌倦情绪,工作效率低,生活规律被超时劳动所打破,人的体力长期透支得不到补充,严重危害健康,实行法定休息时间的规定是科学的。
尽管工人为了赚钱而加班加点,但是工人是反对超时劳动的。不少人认为,超时劳动是对劳动者的一种剥夺。“过劳死”作为超时劳动的极端表现,直接剥夺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对基本人权的侵犯。超时劳动同时抑制社会就业的扩大。现阶段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可现实情况是:一边是大量存在加班加点,一边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待业。超时劳动在社会上蔓延,就会形成“五个人的饭三个人吃”的局面,这对政府扩大就业的努力是一种打击。
记者从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超时劳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利。超时劳动的恣意横行,不利于企业素质提升和后续发展。超时劳动可以让一些企业得一时之利,但如果一个企业以延长绝对劳动时间这样简单的招数牟利,就会对低廉劳动力成本产生严重依赖,就不会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善管理、提升素质和塑造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超时劳动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也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超时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也增加了社会成本。超时劳动以至“过劳死”,是一种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方式。特别是对高技术人才、紧缺性人才的过度使用,既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透支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超时劳动让一批劳动者遭受健康损害而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增大了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了社会贫困人口。超时劳动还让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产生对立,加剧了劳资矛盾,并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本报记者 鲁静 马海东
午后一时,建筑工人们又开始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