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确保“尼星”万无一失
——记航天504所尼日利亚卫星研制队伍
2007年5月14日0时1分,我国向尼日利亚出口的NIGCOM-SAT-1民用通信卫星(“尼星”)由长征三号乙遥九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取得圆满成功。又经过一个多月的测试运行,所有的运行数据达到要求。7月6日,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了卫星正式交付仪式,航天504所的科研人员这才松下一口气。这颗卫星装有该所研制生产的“有效载荷”系统。近日,记者采访了该所。
在尼日利亚进行在轨测试
该所副总工程师于洪喜刚从尼日利亚回国。谈起在尼日利亚进行在轨测试的情况时,他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和所里的叶长利是5月28日到达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的,有许多前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工作环境不像国内,经常停电,一来电,就得加班加点工作。当地的传染病较多,社会秩序比较乱,为确保安全我们哪也没去,就是设法保质保量完成测试任务。”
在谈到“尼星”的许多第一时,于洪喜告诉记者,完成这样一颗卫星,国际同类宇航公司一般需33个月,而我们却用了25个月;从三舱对接到卫星出厂,“尼星”队伍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国内外同类卫星需13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其他同类卫星两年内进行1300小时电性能测试就足矣,而“尼星”仅在一年内的整星加电考核时间就达1800多小时……于是,一个新名词诞生了,这就是“尼星速度”。
于洪喜担任过许多高科技项目的负责人,他所主持的星载等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当时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是微波通信方面有名的专家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卫星有效载荷负责人,他一方面积极与型号总体协调处理各种研制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还要积极落实“尼星”监造方提出的要求,回答监造方提出的各种疑问,直到他们满意。在他的主持下,“尼星”有效载荷研制中的几个关键部分均取得了技术突破。
“尼星”研制有个“周关键”
别小看1972年出生的周颖,在卫星转发器方面是地道的专家,也是该项目的主任设计师。此次“尼星”的总工程师周志成曾为其题词:“尼星主线不停,程序不减,标准不降,周颖是关键。”以后所里的同事又把他称之为“周关键”。问起他“绰号”的起因,他很谦虚地说:“我也没有做什么。用户要求的时间很紧,能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关系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信誉。我是学电子的,在接手这项工作时,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周颖告诉记者,他参加了在北京的通信舱AIT工作,还负责“尼星”卫星通信舱的计划安排、质量保证工作,“客串”了一把“计划经理”和“质量经理”以至于后来受托承担了天线分系统AIT工作项目办的协调和条件保证工作。他的老师是我国微波无源专业的老专家,他向新员工是这样夸奖周颖的:他有很多值得你们学习的地方。他学习一年的收获,顶上别人学五年。
坚强的团体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了确保“尼星”的质量百分之百合格,达到万无一失,504所的科研人员经常出差,多数人员超过一个月。黄莉莉、蒙娟、杨青燕三位女同志的孩子即将高考,她们在发射场和“尼星”的工作现场奔波,常常是熬了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第二天又继续工作;计划经理朱宝骏顾不上回家看望手术后的父亲,上演了新版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还有实验队的路小军,在回家过春节的路上接到实验队的通知,连车票也顾不上退,就奔赴北京。
从“尼星”的单机研制阶段开始,504所的科研人员群策群力保证了产品的研制一次成功。微波无源产品首席专家殷新社负责的频段输出多工器的设计,并与周颖等人一起对产品严格把关,保证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设计出该所第一套罐内波导测试系统,为“尼星”热真空等实验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尼星”完成测试后,其监造方给予我方在实验水平、工作作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