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们的“老工人”范岳峰
(上接一版)记得有一次,有2支作业队在王22-12井进行检泵作业后,都没有查明导致不出液的原因。随后上去的修井8队经过检查后,认为可能是油管漏失所致,但对油管杆及井下附件用尽常规的办法检查后,都没有查明具体的原因。一时大家都有点手足无措,这时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范岳峰身上。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收集到的基础材料,范岳峰当即决定用柴油洗和钢丝刷子刷的办法仔细检查,4个小时后,问题终于被发现了,原来是第89根油管处有一条10余厘米长的裂纹。
采油一处井下作业工程公司党总支书记秦胜强说:“仅从外表看起来,刚刚接触范岳峰的人肯定觉得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甚至有点木讷的人,但真正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其实在工作中是一个爱动脑,善钻研的人。目前在我们公司全面推广的油管吊卡销锁紧装置就是他的小创新。这一发明大大增强了作业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不善言辞的范岳峰显得有些紧张,每次回答问题,他必要提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工人,他信奉“党员就是干出来的”。有一次,范岳峰所在的修井队在对最后一口油井试泵时,突然发现泵筒漏失严重,于是他主动要求下山领泵。可是就在他把泵放在值班车上返回工地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持续了1小时40分的暴雨将通往井场的路给冲断了,值班车根本无法前行。为了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不耽误甲方原油的生产,范岳峰硬是与队友白建军、张蒙冒雨走了6公里的山路,将200多斤重的深井泵抬到了井厂。正是凭着他对工作的这股认真劲,范岳峰不仅赢得了队友们的尊敬,也得到了公司、厂里领导的认可。
本报记者 柳江河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