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六路英豪让“苏里格”成“美味”
——苏里格气田进入大规模开发新时期
6月25日,新的一周又开始了,按照惯例,长庆石油勘探局、辽河石油勘探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大港油田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5家驻扎在苏里格气田的合作开发项目经理部的负责人,又一次聚集到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的会议室,参加每周定时召开的生产协调例会。
会上,各家通报建设进度、周天然气生产量,进行天然气生产技术、地质工艺、计量仪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交流,互通生产信息,共同探讨完成月度生产计划需采取的各项措施,统一对外协调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天然气生产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整理编写会议纪要,对会议的各项决议进行检查、督促、落实。类似这样的联席通气会每周至少召开一次,从这里我们也可窥探到苏里格气田“5+1”合作开发模式小小的一角。
“五虎”挺进苏里格
“苏里格”,蒙语的意思是“半生不熟的肉”。或许是因为它“低渗、低压、低丰度、低产”的特性,这块我国目前陆上探明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田在发现最初就是一块真正意义上“半生不熟的肉。”2005年元月22日,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总裁、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的蒋洁敏做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重要指示。随后这块“肥肉”被分割成9个相对独立的区块,其中苏里格南区块的开发权被道达尔公司赢得,而其余8个区块则由中国石油集团内部5家未上市的企业通过竞标实现了与长庆油田公司合作开发苏里格气田。其中苏6等7个区块分别由前面提到的5家单位来开发,也就是模式中所指的“5”,而苏14区块作为实验区块由长庆油田公司自行负责开发,也就是模式中的“1”。这样以来5家未上市企业的工程技术优势和长庆油田公司地质认识和开发技术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快了气田的开发步伐,也创新出一条中国石油气田合作开发的新模式。而这距苏里格气田被发现,已经过了5年的时间。
随后,5路大军分别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荒凉的毛乌素沙漠,与整建制驻扎在这里负责苏里格气田先导性开发评价工作的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气厂会合,一同在内蒙与陕西交界的乌审旗,打响了一场全面开发苏里格气田的战役。从2006年5月开始到7月,两个月的时间五家单位纷纷传来喜报,均打出了自己在苏里格气田的第一口气井。
协调合作齐开发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优势,在合作初期,集团公司就要求参与苏里格气田开发的六家单位实行“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技术政策、统一外部协调、统一生产调度、统一后勤支持”的运行机制,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而作为地主的第三采气厂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个合作团体的协调和技术支撑任务。第三采气厂作为“5+1”模式中的“1”,就如同一条线将参与开发建设苏里格气田的各合作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了苏里格气田生产的统一性、协调性,有效促使苏里格气田天然气生产平稳有序运行。
按照《苏里格气田统一生产调度》要求,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第三采气厂严格遵循“六统一”管理运行模式,积极组织协调各合作区块的生产工作,组织各项目经理部认真研究投产方案、应急预案及运行过程中各区块的衔接工作。同时第三采气厂生产运行科还根据生产数据采集要求,编制统一的生产、建设日报表格,经各合作项目部认真填写,每日定时将生产数据上报第三采气厂调度室,确保了整个苏里格气田的资料录取,为科学地认识和开发苏里格气田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生产资料。而各合作项目部则必须每月根据生产情况编制下月度生产计划,经第三采气厂根据生产任务以及天然气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进行合理分配,并下达至各合作项目部执行,全面保障苏里格气田能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长庆油田公司在发现苏里格气田,并经过长达5年的先导开发评价实验后,已集成创新了井位优选、井下节流等十二项工艺配套开发技术,但当其他参与开发的单位进驻苏里格后,他们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拿出来与他们共享,为苏里格气田全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六月的毛乌素沙漠已不再是黄沙漫天的季节,一望无际的大漠在雨水的洗刷下,早已泛出绿油油的光泽,记者一路前行总是能遇到大队的石油勘探车急驰而过,隔不远就会看到正在搭建的井架,整个苏里格气田到处都能让人嗅到蓬勃发展的气息。
本报记者 柳江河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