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看长庆如何又好又快发展
——长庆油田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
今年上半年,长庆油田公司捷报频传,油气当量首次半年突破千万吨,达1010.5万吨,原油月产量首次跨上百万吨台阶,成为中国石油油气产量储量增长的领跑者。企业发展呈现出“多快好省”的鲜明特征。而这一切竟然是在低渗、低压、低产的严酷地质现实和高原荒漠的恶劣环境中取得的。
向勘探开发要增产
长庆油田公司工作区域鄂尔多斯盆地,虽地域广大,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但低渗、低压、低产的油气地质条件却是企业加速发展的瓶颈。
对此,长庆人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把勘探作为一项长远战略,面对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鄂尔多斯盆地,不断重新认识盆地构造,调整找油思路。步入新世纪的6年中,长庆探明的油气储量分别超过7亿吨、1万亿立方米,油气探明储量平均每年保持在1亿吨、1600亿立方米以上,油气总量和增长量连续6年居中国石油第一位。
到2006年底,长庆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5.58亿吨、天然气储量1.439万亿立方米。今年企业锁定的目标是继续保持油气储量大幅增长:新增探明石油储量1亿吨,新增天然气储量600亿立方米。
向科技创新要速度
长庆油田是著名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低产气藏,有效开发难度极大。但长庆人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依靠科技创新在上世纪90年代有效开发了安塞油田、靖安油田。进入新世纪,长庆人又着力攻克0.3毫达西以下油藏开发技术,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试验。
科技创新让长庆人掌握了对付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的关键技术,产能建设呈现越来越快的良好状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设20万吨产能,上马五六千人至少要用一年时间;如今,百万吨的产能规模,一个采油单位用不了10个月就可建成。
今年开始,长庆油田公司借助科技和管理的翅膀开始了跨越式发展,汇集了近3万人的施工队伍,集中了300多部钻机、250个试油(气)机组,拉开长庆史上最大的油气产能会战。现在,千里油区已经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油气勘探、建设大场面。
向改善环境要和谐
不久前,长庆采油一厂筹资千万元对90个站点、514个井场及116公里的油区道路进行绿化;同时投资500万元在延河西岸建设2265亩的“中国石油·长庆林”。这是长庆油田公司在发展中改善生态环境和员工生活环境的一个生动写照。
长庆油田的1万多口油、气井,上千座井站、点,数万公里油气管线,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山塬沟峁、荒原大漠之中。公司加大投入改善一线生活工作环境,仅安全设施和绿化保护油区生态环境的投入,每年超过5亿元,2006年更达到10亿元。
长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2006年就投入3.6亿元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情系母亲水窖、助力新家村建设”和“送温暖、献爱心”等社会捐助活动。安塞油田为保证延安人民用上清洁的饮用水,宁肯损失10亿元而关闭了王窑水库周围的102口油水井,被传为佳话。
向节约理念要效益
3月30日,长庆西峰油田第二个轻烃厂开工建设,这套装置建成之后,将利用油井伴生气,每年生产1.4万吨液化气、1200吨轻质油。加上3年前已建成投入生产的第一轻烃厂的运行,西峰油田的油井伴生气每年创造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长庆油田公司素有节约的传统,现在则把节约理念拓展到油气田生产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力支撑,并且在土地、水、人力、能源等各种资源的节约上取得丰硕成果。西峰油田开发过程中,井场、道路占用土地减少到以前的四分之一,人员由过去的2000多人压缩到目前的600人。从开发到建成一个年产百万吨的大油田,西峰油田节约土地就达2600亩。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中,节约建产体现得更为充分,长庆结合气井产量实际,每口井节约成本200万元;缩短钻井周期,把单井建井成本降低了1/3。
通讯员 彭旭峰 本报记者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