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咸阳五举措推动劳动力转移
本报讯 到7月底,咸阳市新增劳务输出18.7万人,输出前技能培训12.5万人,有组织输出12.2万人,创劳务经济约30亿元。据悉,今年以来,该市采取以下五项举措推动劳动力转移。
一完善政策引导转移。通过制定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规划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划,大力推行输出输入地双向对接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体的工作模式,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创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优质环境,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搭建平台加快转移。建立健全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既注重扩大劳务输出人数,又注重鼓励有经营能力和资本积累的在外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实现了就地转移农民,加快转移农民速度,增加转移农民效益。
一设立基金帮助转移。从2003年开始,在全省率先设立200万劳务输出基金,基金规模逐年不断扩大。劳务输出基金在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营造氛围驱动转移。大力宣传县市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和外出务工典型。在全市范围内精心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专项活动,组织招聘会、发放春风卡、各类宣传资料,搜集并发布省内外用工信息,提供用工岗位8万个,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帮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顺利求职。
一强化培训提升转移。始终坚持把培训作为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技能培训,提升转移就业质量。设立专门机构 保障培训工作。采取“普通中学+培训机构、劳务基地+用工企业、菜单式自造培训”三个模式,运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开办半日班、晚班、周末班、为偏远农村劳动力送培训上门等方式,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
本报记者 薛生贵
通讯员 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