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13日
头版
01

“干事支书”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王长明

一条条宽阔的砂石路连通村组,一排排平房整洁明亮,新校舍设施齐全。在印台区广阳镇武伍村走了一圈,怎么看也不像听说的穷样。村民们说:“这样的变化可多亏了咱王支书呀。”王支书就是武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长明。

“要想富先修路”。1992年王长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先从修路做起。他的目标是村里所有的生产道路基本上要能适应农机作业的需要。但是有不少村民看不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前景,认为像他们这样的自然条件进行机械化作业是不可能的,而且有的村民认为王长明是以公济私,是给自己修路,因为当时王长明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在修路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阻力,修路伤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有的村民干脆坐在推土机前不起来,阻挠修路;有的村民看到快要成熟的庄稼被毁,就说:“这哪是修路,简直是害人”。王长明顶住压力,先后5次拓宽改造简易公路,并逐年拓宽生产道路。

吃水一直是武伍村头疼的一件事,群众要到1公里外的沟底去挑水,每天要用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农忙时节还得起早贪黑去挑水。而且由于水质原因,村民的地方病特别严重。王长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使群众吃上放心水,他先后多次下铜川、上西安争取项目,经常是早出晚归,早上出门带些干粮,中午饿了便喝凉水、吃干馍。在他的努力下,武伍村于1999年争取到了甘露工程项目,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武伍村虽说有电线,但电是时有时停,群众改电的愿望十分强烈。2000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给武伍村带来了机遇,但由于资金问题,到了农网改造后期仍然排不上队,经过两委会讨论后,决定由干部借钱,王长明自己首先借了1.2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干部们积极筹钱。不到两周时间,高压线和低压线各架了2公里,在夏收之前完成了农网改造工程。从此,村民结束了时而有电、时而无电的日子,相邻的富平村民也结束了点油灯的时代,电费由每度2块多降到了4毛9。

如今,村里修了路、通了电、打了水窖、翻新了学校,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增加到了1200多元,王长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干事支书”。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