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05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收藏 大熊猫古代名考趣探 青春不老 茶诗4首 石榴裙 百字杂文 采茶的时光 为藏赏玉器支招 文物仿制做假新手法鉴识 何谓羊脂白玉 玉石的鉴赏与把玩 真赝对比识古玩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收藏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收藏
04

大熊猫古代名考趣探

□文/王建新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历史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了,随着时序和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其名称不断演变。

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追溯出许多关于大熊猫的充满传奇的记载。由于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其地方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名列前茅。

西晋时(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戛然而止,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诗人借大熊猫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存,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做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作为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入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神秘的传奇式的异兽,十分珍惜。还可以确认,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等地。

最早发现大熊猫的肯定是中国人,但是演变成今天熊猫名还有一段故事:1869年(清同治七年)法国神父大卫来华传教,在四川省宝兴先获得大熊猫的毛皮,觉得奇特,于是寄送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鉴定为新物种,介绍于世。当时用通行的拉丁文定学名,意思是像猫是兽的熊,中文就译名为“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40年代,在重庆北碚博物馆展出大熊猫标本,注明拉丁文学名,下面为与外文书写方式保持一致,就从右到左注上“猫熊”。由于在解放前书写的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

大熊猫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的貔貅或貘无二,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罢了。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大浣熊一名源自它和浣熊亲缘关系很近(直至现在不少学者仍将它列入浣熊科),但较之浣熊要大。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竹熊则以它主要食性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