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各路劳模来赶会 个个都是带头人
无论是在“兴农先锋“的展板前,还是在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的讲台上,还是在区县农产品推广的展馆里,总能发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称号的“农民劳模”活跃的身影。
他们有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劳模”,有的今年刚刚获得这一荣誉,有的是带领村民致富的村支书,有的是长期从事农业研究的农艺师,总之从他们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浓浓的“农业情”,也能看到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新风采,他们个个都是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据悉,在中外农业创业论坛上开讲的5个人中,就有4位分别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和“省劳动模范称号。”在此次举办的“兴农先锋”展中,也有不少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先后荣获劳模称号。
依靠科技致富的“支书劳模”
史可训,今年已经69岁了,现任户县甘亭镇东韩村的党支部书记。1962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在惠安化工厂的工作回家务农。很快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就摆在了他面前,当时年轻好强的他暗想:当农民都吃不饱饭,算什么农民呀!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
农民的本职工作是种地,要想方设法让土地多打粮食。当时担任生产队长的史可训克服种种困难,在乡亲们的质疑声中,利用贷款购买农具、打水井,将村里的农用设施换了个新。随后他又找来了新品种,采用了新的耕种方式,还在本村创办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试验站。史可训回忆说:“当时本家的一位爷爷用牲口将我拦在地头,告诉我说‘娃,咱原来一亩地都种上,打的粮还不够吃呢,你还要实行窄种,把一亩地变成了七分地,这不是害咱哩?’。但随后的高产量不仅让村里的人还了欠粮,也彻底信服了他。1979年12月,史可训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创业论坛的讲台上,他坚定地说:“不管干什么,都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农民也不例外。咱们农民要改变意识,不要怕失败,如果都害怕往前走一步掉进坑里,那么谁也不会前进。”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别墅式的小洋楼,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第一村”和“国家级文明村”,小康户占95%以上。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