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 生冷规矩为何不能温情操作
- 中天置业倒掉 戳破房市泡沫
- 如何确保公务员收入阳光化
- 告状难会打击人们对法治的信心
- 监督一把手滥用公权就一个字“难”
- 我国特殊类型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 “公益性”是医改价值取向
- 第十批新职业均出自服务业
- 76.9%的青年认同社会需要“出头鸟”
- 北京奥运纯利预计可达3000万美元
- 央行已收入6亿个人信用记录
- 西安城乡居民总收入45%来源于非公经济
- 农村粮食经纪人超百万
- 高薪不再成为跳槽主因
- 奥运与股市没有必然联系
- 本科研究生起薪拉大
- 车主养车年花费约2.2万元
- 重庆20万职工参与工资集体协商
- 市场柴鸡蛋多是冒牌货
- 北京首次明确城管权限
- 广东遭遇护理“人才荒”
- 北京个税申报开出首批罚单
- 广州自认“下层”者增加
- 杭州高校毕业生创业最高可获10万元资助金
- 沪月嫂月薪最高4200元
- 中国输欧8类纺织品明年起完全取消数量管理
不签字就不手术
生冷规矩为何不能温情操作
“我就是不签,谁能把我咋!”
几天前发生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的一幕:一名男子把怀孕妻子送进医院,医院及时收治,并根据病情作出了立即手术的决定。可作为丈夫的他,死活不肯在手术单上签字,最终耽误了最为宝贵的抢救时间,医生、病友和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和腹中胎儿双双身亡。
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指责男子的无知、懦弱、偏执?一个倔强、贫寒、没见过世面的打工汉子,在突遇妻子昏迷不醒重大变故、环境完全陌生、而且里只有一个“立即动刀剖腹”声音的情况下,能有多少理性?
抱怨医院的冷森、麻木、刻薄?国有国法、医有医规,“不签字不手术”白纸黑字,谁敢触摸这道“高压线”?
病人,并做好了随时手术的一切准备;对他也是千言相劝,可他就是不签字,生生“剥夺”了医院做手术的“权利”。医院绝对“遵守医规”,照章办事,也没有丝毫过错。
但这毕竟是一场母婴双亡的人间悲剧。她是丧生于“生冷”规矩不能“温情”操作现制下的牺牲品。它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仅有生冷“规矩”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医院在他身上“破”一回例,启动“不签字也手术”特殊程序,或许能救得了大人,或是婴儿,或是母子双双平安,十有八九是再者,规矩是一码事,执行规矩本来是另一回事。规矩是“生冷”的,执行完全可以是“温情”的。比如,对农产品运输车辆“违章”,就得按照“先放行,再处罚”的办法执行;对实在没钱的危重病人,也得照“先救人,后收费”的原则办,不然,要这“纠章”、“诊病”的人干嘛?规矩不可能穷尽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各种意想不到的“特例”总是有的。
医患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医规”是融洽、和谐双方关系之必须,应当遵守;但不是唯一的。仅靠“医规”的调节、制约、规范,构建不了和谐医患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的“温情”操作,在保障人的生命的前提下,才可能达成双方的理解、信任、融洽与和谐。
(易赶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