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医改新方案拟明年初出台
本报综合消息 医改新方案拟明年初出台。有关专家表示:新方案中,“补需方”(需方:患者)大势已定。
中国医改之路可谓坎坷多变。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承认,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这份报告一下子将医改推上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
医疗体制需要改革,医改的成败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改成什么样才算成功?2006年9月,国务院14个部委(后增加至16个部委)联合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任双组长,中国式医疗改革方案制定工作正式进入起草阶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这次大会让医改的方向得以明确: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
2007年7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2007年在79个城市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这意味着政府新增的医疗卫生支出将主要用于补贴居民医疗保险账户,医疗服务的提供将更为市场化。
2007年9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政府委托部分国内外机构就医改进行了定型的可行性研究,也设立了网站征询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但“最后提出来的,只能是一个方案”。
十七大报告为医改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2007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分别在南昌、天津召开有关医改的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参加此次会议。会上讨论的医改方案文本,是融合了几份专家意见稿的内容形成的一套新版本,概括为“一个目标、两项制度、四大体系、八项机制”。“一个目标”即“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项机制”即医疗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筹资投入、监管机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和立法保障等;“两项制度”即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这一框架始终坚持强调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