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十八个部门联手能否不让判决“打白条”
“执行难”是困扰法院多年的难题,因为难以执行,胜诉判决就像打了一张无法兑现的法律“白条”,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近日,哈尔滨市出台强力措施,启动了执行的社会联动机制,18个部门联手解决执行难问题。这么多部门联手,能否不让判决“打白条”?
“执行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多年难以解决,直接影响了法治和经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司法活动的“瓶颈”,挑战了法律的权威。
据介绍,执行难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有的被执行人挖空心思逃避债务,采取各种办法对抗执行。有的以隐藏、转移、变卖可供执行财产的办法来逃债;有的钻法律空子,公款私存,造成财产权属不明;有的一年一开张,一年一废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干脆以“耍赖”、“软磨”、“硬顶”、“躲避”等手段来对付执行。
在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一些被执行企业利用“关、停、并、转”的机会规避执行。有的被执行企业将剩余的资产抽走,成立新的法人实体,留下空壳应付债务。一些亏损企业、社会福利企业及濒临破产的企业,常年发不足、发不出工资,一经强制执行,就导致上访闹事甚至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执行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处理“涉困”案件时,一旦强制执行,企业内部的矛盾就会转嫁给法院,很可能导致上访闹事,甚至暴力抗法,造成社会不稳定。
某些银行、工商、房地产登记管理部门等负有协助义务的单位妨碍执行,有的在协助执行中无故推诿、拖延,甚至给当事人通风报信。
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影响了执行工作的开展。哈尔滨市香坊区法院工作人员说,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躲账的现象很常见,有的甚至暴力抗法,基本上每个执行员都受过伤。一些被执行人在法院依法执行的情况下,通过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甚至是进京上访的方式给法院施加压力。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打着优化经济环境的旗号,设立“区重点企业”、“市重点企业”来保护本地企业,对某些企业实行重点保护,实际上是给了他们逃避执行的特权。因为执行难的问题,导致执行案件实结率低,涉执行案上访率居高不下,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梁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