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15日
工报视线
02

渭南八十万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

本报讯 要让农民真正地摆脱贫穷富裕起来,除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还有没有更简便、更直接的途径?渭南市借助职业教育这个杠杆,大力推动农民工向非农领域的转移,到目前,已有8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劳务输出成为渭南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广大的农村拥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尽快地把这部分人通过培训培养成新型的产业工人,跳出“农门”,进城打工,渭南市把突破点选在了职业教育上,通过职业培训,改变农民的观念,增加农民的生存技能。为此,渭南市在2003年提出了“创办全国第一职教大市”的奋斗目标。每年从市财政拿出5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全市发展职业技术院(学)校277所,其中高职院校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中7所,省级重点职中1所。全市11个县(市、区)都建起了职业教育中心或综合高中。全市职校共有各类专业65个,在校学生达13万余人。

过去,由于劳务输出人员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多数从事保安、摘棉工、装卸工、电子装配工等普通工种,从业层次低,经济收入小。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渭南市探索出“按照市场规律抓职教、根据企业需求抓培训、着眼长远抓技能、突出能力保就业”的职教工作思路。坚持把“实用、成才”作为职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市场不同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实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并与企业联合建设实验训练基地,建立长期用工合作关系。在培训内容上,合理设置并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专业。在保留美容、饮食、厨艺、建筑、修理、钳焊工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还开设了数控、计算机、模具、自动化操作、大型机械操作等市场急需工种。

为了使更多的贫困青年能够得到培训和就业,渭南市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免费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4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934万元,完成培训输出82551人,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致富一片”的目标。

为了把这些培训出来的学生,及时安排就业,渭南市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利用招商引资的机会,积极主动了解当地企业的用工情况,不失时机地推介渭南的劳动力资源状况、特点,达成劳务合作意向。市政府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也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开发劳务输出工作,采集劳务信息,与当地企业进行洽谈协商,组织安排渭南劳动力向当地转移就业。为了给用工企业提供良好的优质服务,渭南市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中介机构制定了严格的服务标准,规范了服务要求,目前已经与300多个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经过培训后的新型农民产业工人纷纷离开家乡,走向全国各地。目前,“渭南技工”、“渭南电子女工”、“同州厨师”、“澄城船员”和“蒲城保安”成为打工族里的知名品牌。

(刘玉陆 卢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