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16日
头版
01

情倾“嫦娥” 心系国防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三十九所高级工程师樊良海

近日,记者前去采访樊良海,他正忙着召开某重点工程的有关科研会议。所工会的同志介绍说,他承担的这项研制任务是建所以来合同额最大、跨学科最多的重点任务,也是国家的重点工程之一。这个工程涉及几千个单元部件的有序排列、控制和调整,涵盖了有源微波、无源微波多个层面。作为总设计师,樊良海十分忙碌。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樊良海提出了新型的校对方案,并取得了成功,被总装备部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该工程的研究正在樊良海的带领下,按照预定计划稳步推进。

今年47岁的樊良海是三十九所天馈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导弹、卫星跟踪测量技术的研究工作,参加工作二十年来,先后完成了20多项国防重点工程科研任务,成为三十九所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骨干、天线与微波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等了一个多小时,樊良海开完会匆匆忙忙来见记者。拥有那么多科研成果的他却没有什么架子,说话中还有点腼腆,厚厚的眼镜片下是没有休息好的眼神,他确实太忙了。见到记者,他谦虚地说:“吃着科研的饭,就得干科研的事。”言谈中,记者得知,他的研究成果还被应用在“嫦娥工程”中。

“天馈”系统是天线电气的设计部分。安装在我国南方某省的“嫦娥工程”跟踪、测量系统就是三十九所研制设计安装的。这套设备总重量达300吨,其中天线直径40米,在目前国内卫星测量系统算是“大家伙”。而这个“大家伙”的天线电气部分就是樊良海研究设计的,被有关专家称为“目前国内运行最好、接收质量最好、性能指标最好”的测量设备。

其他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在安装这套设备时,樊良海经过试验后大胆提出了一个合理化建议:为了减轻天线的重量,在天线外围采取“网状发射面”,改变了原来“发射面为实心钢板”的诸多弊端,既满足了设备性能的要求,又减轻了系统的总重量,而且节约了大量钢材和资金。

能为“嫦娥工程”出力流汗是每一个科研人员的荣誉,也是他们长期钻研学习的结果。樊良海就是如此。他能参与“嫦娥工程”,就是因为他在卫星跟踪技术方面拥有许多成果。“十五”期间,他承担国家“863”项目某“杀手锏”的研究工作,提出双抛物线反射面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超大功率天线的二次聚焦难题,并对传统的四发射镜波束波导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缩减为三个反射镜,使得波束波导类天线装车成为可能,解决了机动性的问题。他在“921工程”、遥感卫星地面高速数据收集站天线系统研制、4.2米可展开网状天线预研、中俄天线系统馈源研制等项目上,都有研究成果。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杜娜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