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加大就业障碍?
解读高校办学三误区
专业“不对路”难就业!目前,这个观点已拥有很多赞同者。高校的连年扩招,人才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使得就业问题愈显棘手。但仔细观察一下目前部分高校的学科设置,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不好就业的专业还在“拼命”招生?为什么所谓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并未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一些高校未能科学确定发展规模和学科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高校后勤跟上了教学定位不准了
据了解,随着近年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教师队伍规模也相应扩大,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基本实现了与招生规模的同步增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大地缓解了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
教育界人士坦言,目前一些高校过多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不少学校缺乏明确定位,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重内部轻外部,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三对矛盾提示高校办学中隐藏的误区
当前,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对此,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洲分析认为,这其中有三对矛盾发人深思: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现象并存。
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传统学科、长线学科、就业率低的学科得不到有效控制,没有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有些高职院校缺少突出的办学特色,虽然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可毕业生没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上岗却难“上手”,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还在盲目地为“升本”奔波;有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缺少特色和优势的通病。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暴露出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高等学校的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探索:“今天”“明天”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2000年,由东北唯一一所测量学校和省内唯一一所交通学校合并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成立了。为科学确定发展定位,这所高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市场调研和4次毕业生跟踪调查。
他们走访了交通、冶金、机械等行业和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抓住企业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确定了“主干的工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文科”这一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结构,并据此建设了一批与之相匹配的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优势专业群。其中,测绘工程专业是省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和交通运输4个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测绘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在省内外均有较高知名度,人才培养质量在黑龙江省居领先地位。 (曹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