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28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 “廉政保证金”是否做秀? 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 解读高校办学三误区 “卖地财政”不破 廉租房制度难行 网上荐“黑马” “馅饼”竟是陷阱

当前版:第A1版:北国周末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
01

“卖地财政”不破 廉租房制度难行

土地财政说到底是预算外资金寻租空间过大,以及地方政府的税收激励机制错位,要摆脱土地财政泥潭,一是以严格的预决算制度与审计彻底封堵土地寻租之门,二是改变地方政府课生之道,形成涵养税源与企业、消费者休戚与共的良好心态。

在今年两会上,“卖地财政”成为代表及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致公党的提案认为,“卖地财政”导致地方政府忽视了保护耕地的职责,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而九三学社的提案则认为,“卖地财政”导致地方政府不认真落实廉租房政

从表面上看,保障性住房与土地财政似乎是两码事,但实际上,保障性住房供应的缺失,与土地财政收入的膨胀与不透明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是政府深度介入土地这一微观市场,成为争利的法人实体,而在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方面缺位,才导致了一连串问题的发生。

但要破解卖地财政、吃地为生的困局,不像批评卖地财政那么简单,首先要解决土地财政的激励机制问题,不从源头上破解迷局,一旦中央调控之手稍有松

最大的漏洞在于土地收益的预算外运营,使得庞大的土地财政支出成为一笔糊涂账,成为滋生土地收益部门化的温床。2006年土地出让总额为7680亿元人民币,增长三成、创出历史新高,2007年至少在9130亿元以上。这笔庞大的收入未纳入预算管辖范围,不在人大监管范围

其次要给予地方政府正确的激励机制,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利不对等,成为地方政府患上土地饥渴症的一个原因。在2002年,地方政府在全部预算收入中的比重大约为45%,但却负担了全部预算支出的70%,这一情况并未有所缓解。

我们要从税收激励体制上进行根本变革,否则土地饥渴症会自我加强;土地出让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土地重整成本越来越高,具有优厚地租的地块越来越少,但地方政府所需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小块地卖高价以规避政策的做法也

政府有必要尽快实行销售税与消费税改革,将消费税划拨地方政府所有,由于后者的持久增长性明显好过土地益,地方政府将乐于把企业与消费者当成税收之源要加保护,营造良好的创业与消费环境。在目前增值税改革尚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改变增值税的分成比例则是一个过渡期的良方。(叶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