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陕西工人报煤业化工专刊-文艺副刊 路 四季故事 图片新闻 老屋 家有顽童 无奈醉一回 仙人掌 变通使“难”变为“易” 陪老爸逛街 煤矿女工 图片新闻 煤的四季 梦回故乡

当前版:第A8版:煤业化工专刊-文艺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煤业化工专刊-文艺副刊
08

·武永发·

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提起这条路,总能唤起我童年的忧伤。但它在乡亲们的心中,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1958年,踩着大跃进的鼓点,父亲作为我们村唯一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带领三名青年,背上铺盖卷,踏上了这条路,来到了铜川渭水煤炭建设公司,当上了一名煤炭工人。至此,我们村算是有了在外干工的人了,于是这条路成了我们家的希望之路。

我第一次踏上这条路是1965年,从此,我对这条路有了了解,知道了这条路上有两条河(泾河、马莲河),还有无数座大山和崎岖难行的山路。知道了在路的那一头有个焦坪矿,焦坪矿里有成天背石头、扛水泥、驮砖瓦的我的父亲。

到了70年代初,父亲被调到了东坡煤矿,尽管离家越来越远,好在这条路上通了班车。可是,这是怎样的一辆班车,破旧不堪,上山爬坡喘着粗气,只听哼哼声,不见往前行,屁股后边还不停地放着屁,百十里路程得赶上一天。到矿没几天,忽然收到家里电报,说奶奶病危。父亲下班后,连饭都顾不得吃,怀里揣了两个馍,拉上我踏上了这条路,一夜步行,仅仅走出了40里山路,天亮以后,碰见一辆拖拉机,好说歹说司机才答应捎我们一程,谁知紧赶慢赶,回到家里奶奶已经咽气了。父亲用拳头不断地捶打自己的头,他遗憾没能再见奶奶一面,把一腔的怨恨撒到这条“狗日的路”上,发誓再不走这条路了。

奶奶去世以后,我们举家搬迁到了矿区,这条路走的少了,伤心也就少了许多。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的大地,这股强劲的东风也吹进了我们家乡这座小山村。和我一般大的小伙伴们也都相继长大成人。因受“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一群伙伴们冲破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观念羁绊,作为第二代外出务工者踏上了这条路,投奔父亲,来到了铜川矿区,当上了新一代的煤矿工人。

他们的出走,使死水一潭的故乡搅起了涟漪,给这贫穷蛮荒的山村注入了希望,也给长武至铜川的这条路带来了生机。

去年清明,回家扫墓。登上北去的班车,路已不再是那条路,路面已拓宽改造,铺上了柏油;路的两旁不再荒凉,垂柳依依,杨花飞雪,路边小站上错落有致地开满了饭馆和商店。回到故乡更是令人赏心悦目,一条柏油公路穿村而过,原先居住在半山坡上的乡亲们告别了祖辈居住的土窑洞,搬到平地,盖起了青砖瓦房,有的还盖起二层小洋楼,姑娘小伙上县进城一溜摩托。

听说我回来了,大家热情相邀,约我去他家吃饭,还问起我父亲的近况。村长告诉我,村上如今已经有二百多人外出务工。仅在铜川干煤矿的就有32人,至少每年要拿回来一百多万元的收入呢。

回矿的途中,我目不暇接地领略着路途的风光,努力回忆着过去在这条路上发生过的一切,我感慨万端,这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