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23日

陕西工人报百味·国际 感谢愚人节 念念贺芝英 加班 “八平方”的回忆 穿越异乡的爱 卡弗蒂何许人也 乱喷普京绯闻主编悄然辞职 瑞士古镇开打“市内高尔夫” 播洒爱心 营造温馨

当前版:第A4版:百味·国际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百味·国际
04

念念贺芝英

(西安) 杨乾坤

贺芝英为谁?靖边县白于山区的一位老太婆。因何念念?乃是因了一次偶然相遇。

2003年冬,因要为陕西省扶贫办写长篇报告文学,我遂与扶贫办贺红文处长一起去了趟陕北。在靖边县,我们见到了“陕北第一村”——东坑镇小桥畔移民村。该村南北长五公里,最宽处达八百米,一户一院,是按小城镇标准建设的。这里土地辽阔,时已安置了五百户;按当时已盖好的房子计算,则可安置近六千人。县里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李作厚自信地说,这种搬迁方法,形成了规模,靖边是移民大县,涉及到白于山区十几个乡镇的四万五千人。搬来的,三年可达温饱,五年可基本致富。但因诸多原因,特别是由贫穷而无力搬迁的,尚有一半以上,那里更是弱势群体,更需要阳光和温暖。

12月14日下午,李县长和我们一同驱车百余里,去了一个叫马路嘴的小自然村。这个村属乔沟湾乡新庄村管辖,距新庄七八里路,上山下山,道路崎岖难行。村中原有十一户人家,已向小桥畔迁移了七户,尚有四户未搬。因何未搬?因为除过搬迁时政府补助的一部分资金外,还有每人至少三四千元需要自筹,自筹不起,也只有徒叹奈何。

在村口,有人赶着驴去沟里驮水,听说驮一趟得一个多小时。就在这时,一位瘦小的老太婆背着一大捆喂驴用的沙打旺草杆,从沟里上来了。她拄着向日葵杆,那么瘦小,那么苍老,又背着那么一大捆干草,步履蹒跚着。沟口即到村口,帮她卸下那干草,我掂量了一下,比一袋面还重。贺处长掂了掂,也有同感。我想,她的如此年纪,本不应干这重体力劳动的,便问:“你背草,那你儿子哩?”她答道:“儿子憨憨。”“憨憨”二字是我后来猜测的,依她当时的口音,我的确听成了“闲下”(关中语音“寒哈”,即闲着无事。)遂说道:“他闲着让你背草?”说得老太婆一脸的茫然。旁边围上来的学生说,憨憨就是傻乎乎,干不了活。并指着身旁的一个男子说:“这就是他儿子。”那男子拄着拐棍,一只脚不能着地,他是残疾人,憨笑着。

趁李县长一行进了一户人家了解迁移情况,我便抽空与老人交谈起来。老人叫贺芝英,她的家是典型的老弱病残:年龄七十有八,她老了;一脚不能挨地,儿子残疾;因有智障而痴傻,媳妇有病;十来岁的少年,孙儿幼弱。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老太婆的肩上。老人说,她老了,患有关节炎,骨质增生,不吃药就走不成路。她说到沟里背草,那地方连毛驴都下不去,而她却必须不断地背。全家四口人,住在一孔窑内,住不下,想搬迁,又没钱,没什么收入,家里苦得很。

我见此人,又闻此语,不由一声浩叹。这样的老人,她竭尽全力撑持起这个家庭,咬紧牙关,顽强地生活着。尊敬与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便掏出一张新版的五十元人民币给她,她接过钱,脸上有点疑惑:“这钱你咋不用,而给我哩?”我说:“这是送给你的。”并叮嘱道,这钱的颜色和十元票的颜色相差不多,不要误当十元花出去。

老太婆收下了钱,没有城里人随口的“谢谢”,一个字也未说,表情是木然中有些感激。这是年龄的因由,还是文化程度低的缘故?我想恐怕还不尽如此。长时间的生活重负,闭塞的生存环境,将她憨厚成这般模样。

老人要背草回家了,我提出帮她将草送回去,她说不在这儿住,随手指了指近乎一里路的地方,才是她的家。她还是拄着向日葵杆,背起了那一大捆干草,艰难地向家里走去。

日忽忽其将暮,空旷的原野上她一人独自走着。望着她的背影,我心中不免阵阵酸楚。

时过五年,许多事情我已经淡忘,而贺芝英老人的事却历历在目,且念念不已。多少人都已搬迁了,而现在,她老人家的光景如何,是否也搬迁到了小桥畔——她梦想中的天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