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眼”经历
自从“扎”进收藏圈十几年来,我每个周末在古玩地摊转悠,总能淘到宝贝。然而“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也有吃亏上当的时候,今天把4次“走眼”曝光出来,给藏友做个前车之鉴。
一方印章,表面莹润,色灰白,半透明如鱼脑一般,上刻达摩祖师过江图,人物气宇轩昂,细部纤毫毕见。看工艺,薄意精刻,看石料,属寿山名品,我花大价钱将这方印章买到手。回家后,净手挑灯,在放大镜下仔细观赏。这一看却看出些蹊跷来,只见印章表面微微有些起伏,纹如泪痕,隐约可见小孔,分明是气泡破裂所致,取刻刀在印章上一划,滑腻艰涩,并不凑刀。我心中一惊,怀疑它是树脂仿品。可问题是握在手里怎么会是沉甸甸的?在灯下近看,发现里边有块“黑心”,那是一个铅块!到此时我才如冷水浇头,原来此种印章乃是从原料就开始全面造假的赝品。
一只小碗,釉色甜白,胎细腻,底款一个青花“官”字。看起来不温不火,举起对光一照,只见釉中隐隐透出红蓝两色的一龙一凤,摊主说这是元代枢府暗花。我记得书上有此记载,便如获至宝地把它请回家。可待我翻书再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暗花是在胎上雕刻,对光时则有明暗效果,并非以彩釉绘之,这种红蓝釉暗花工艺是造假者近年才发明的。由此我得出一个教训:要想不上当,还需多看书,更要多看实物。
一盏小煤油灯,鼎足,淡黄釉,描金龙,灯捻儿、灯罩齐全完整,甚至还有瓷托盘。我看此灯油渍满身,想到这东西传到中国才不过200年时光,玩的人又少,谁会在冷门造假呢,遂据为己有。不久我又在古玩市场上看见一模一样的东西,才知道不妙。由此我又得出一条经验:现在市场上有年份的东西是凤毛麟角,太容易得到的往往是赝品。
一幅书法比赛作品,字体潇洒飘逸,墨色浓重,作者是南方某官吏,在书法界小有名头,因为价格便宜,我便将它收而藏之。有一日,我偶然对光观瞧,隐约见字体的周围有蓝色线条,原来作者先用圆珠笔描出字形,然后再用毛笔涂色,因此用墨深重,今日此滥竽充数之物终于现形。我叹道:碰上这样的东西,不仅要识伪货,还要识伪人。
(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