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川籍学者建议保留大地震遗址
近日四川成都的学者查常平、建筑师刘家琨、作家魏明伦等人发出倡议,提出四川省应以汶川县、北川县、都江堰为主实施“5·12汶川大地震遗产保护计划”,建设一个“世界最大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群址”。
保留5·12大地震遗址
发起人之一查常平介绍,他们的计划整合了之前人们提出的修建地震博物馆、纪念碑的提议,主张在地震核心区保护和修建六大遗址、三座纪念场所、三个中心、两个历史博物馆、一座志愿者空间公园,形成菱形的自然——人文景观带,“一个世界最大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群址”。
为此他们主张保留5·12大地震的汶川遗址、北川遗址等(应当包括城市地震标本、乡村地震标本、自然地震标本三大部分);在遇难同胞最多的汶川、北川、绵竹修建三座纪念场所;在震区不同地点建设中国汶川地震文化研究中心、5·12绵竹地震文献中心、5·12都江堰艺术中心、北川中国地震历史博物馆、汶川人类自然灾害历史博物馆、5·12德阳志愿者空间公园等。由于这是一个庞大的维护和建筑计划,因此他们期望政府能够拨款,加上社会各界的捐助来完成,“实际上这和重建可以一起规划”。
建议“暂缓清理”震区
查常平说他们一起提出这个倡议的其中不仅包括魏明伦、朱成、邓乐等作家、学者、艺术家,也包括建筑师刘家琨、四川省博物馆副馆长魏学峰、资深旅游规划专家杨振之、张昌余等专家教授,主要是有感于一些县市虽然也有建设博物馆等等计划,但各行其是,没有从全局看这个问题,“其次是有些地方正在清理震区,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是不应该清理的,应该原样保存,这样才有遗产价值”。
但记者指出其中可能牵涉到搜救和居民个人发掘遗失物品等事情,他认为这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分辨哪些是应该清理的,哪些是不应该清理的”。为能有效推进此事,他们呼吁四川省应该尽早让各方面专家和官员组成“5·12汶川大地震遗产保护计划”学术委员会与执行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该计划。
(周文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