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22日

陕西工人报煤业化工专刊-文艺副刊 我曾经是一棵树 生命守望者 默默 防腐 哦,那盆三叶草 夏雨 一路有你 老孙也聊天 我的东坡兄弟 一件时髦夹克衫 童趣 致矿工兄弟 色韵 诗歌的“兴波之法”

当前版:第A8版:煤业化工专刊-文艺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煤业化工专刊-文艺副刊
08

诗歌的“兴波之法”

·王宁宁·

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短篇宜纡折,不然则味薄。”这里说的是短诗不能因为篇幅短,而淡乎寡味,一览无余。应当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他又说:“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但“兴波”之法,究竟是些什么法,他没有说出来,笔者近年阅读了大量古诗词,发现古代诗人最常用的“兴波之法”约有下列三种:

其一,利用视角转换,在写作之“法”中求曲折。杜甫的《月夜》是这方面的典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中的曲折美,得力于诗人的联想功夫。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身在长安,遥想其妻在鄜州看月忆己;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用的是旁衬之笔,境头由妻子移到小儿女身上,小儿女不解忆,更突出妻子思念之苦;颈联“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镜头又对准了妻子,继续写她看月思夫;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期望之笔,设想将来夫妻团圆的情景,真可谓“无笔不曲”。这样写,比呆板地直写自己看月思家更显得情意缠绵,颇耐人寻味。古诗中,这种利用“视觉转换”求得曲折多姿,耐人寻味的作品比较多见。诸如韦庄的《浣溪沙·想君思我锦衾寒》、元好问的《客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江楼月》等,皆是此类之佳作。

其二,利用断续手法,在所叙之“事”中求曲折。请看张籍的一首《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窃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写一个多情少年,追求贵族少妇遭到拒绝的故事。诗一开始就以责怪的口吻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越礼而行,居心何在?下面该是痛骂一顿了吧?但读者想错了,出乎意料的是:“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不但不拒绝,反而接受了对方的情意,默默地答应了。故事又出现了曲折,读者会想,下边该怎么发展呢?接下来诗人却在从容不迫地叙述:“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的住处是皇帝的近邻,丈夫是皇帝的近臣。言外之意,我不希牢珍宝,你是知道的,那么,赠我明珠是为了什么?结论只能是不为利诱,而是情意深重的表现,所以下一句:“知君用心如明月”自然就顺理成章了,肯定了对方的心地光明。故事发展到这里,真是山穷水尽了,读者窃想:会不会导致婚外恋呢?接下来,诗却峰回路转,让女主人公说出了掷地有声的语言:“事夫窃拟同生死”,说明她对丈夫的忠贞是至死不变的,那么,下一步就可以直接拒绝,说出义正辞严的话了。可读者又想错了,诗人偏不如此,而是让女主人公说出“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仍旧情义缠绵,似不忍拒。你虽情意深重,只可惜相逢太晚了,为什么不在我未出嫁的时候就认识你呢?妙哉!绝哉!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被诗人写得曲折婉转,诗味浓厚。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借代,在所抒之“情”中求曲折。这种写法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有转折,有的推进,有波澜,不呆滞,所抒发的感情不是一见到底,一览无余,读者需细细体味,思而得之。现以贾岛的《渡桑乾》为例: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客居并州十年,日夜思念家乡,眼下不但回不了故乡,而且将离开并州到更远的地方去,他多么希望故乡不是距他更远,而是离他近一点。这样,在泪眼回望中,就把并州当成了故乡。思乡之情不直率说出,感情之水照流并州,实则暗潜家乡。并州只是一个假托物,这就十分深沉而又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不但加强了诗的感情色彩,而且显示出一种曲折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