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用什么样的人
·仗剑·
最近,在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用人机制上提出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之后,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又提出有两种人不能用:一是不用不分是非的“老好人”,二是不用混日子的人。这样的提法,对于官场潜规则和明哲保身的为官中庸之道,无疑是一声惊雷。
此次李源潮提出的这个两“不用”,不是冠冕堂皇的公文用语,也不是字正腔圆的官话,却是老百姓最熟知的常用口头语,既通俗又具体,好理解。
“老好人”为官,不得罪人,不影响人,不搅人事,你好他好我好,一团和气,丢掉了原则,丢掉了是非,甚至将党和国家的利益、公家和集体的利益、将正义和正气,原则和规定,统统置于一边,视而不见:他其实只在乎自己的个人私利,在乎选票的多少、周边人气的多少、身边圈子的大小。这种人一旦被不明是非、缺乏参照的人民群众拥戴上乌纱帽,他断然难有正气和公平,甚至可能为坏人所用,为虎作伥、欺压百姓。
不用“混日子的人”,说穿了就是不能用“庸才”。这种“混日子的人”,其实并非真的在“混日子”,而是在“混”官,他们对工作一味敷衍了事、退而远之,对自己一点也不“混”,能混多久是多久,利能捞多少是多少,卖力地为自己沽名钓誉、敛钱捞利,卖力地为儿女的事情处心积虑,东奔西走。
一番分析,我们便心明眼亮了。不管是无德“老好人”,还是无才的“混日子的人”,说穿了,都是有私心、贪私欲、为私己、谋私利的人。因此,执政为民才是用人之道。用老百姓的规则定义官场用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不仅体现用人标准和导向,也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党风民意,在用人问题上,老百姓心声,必须积极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