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活跃在社区里的热心人
昌源综合服务处长期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性强,普及率高的社区文体活动,促进了社区文明和谐建设,维护了社区稳定,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在这里活跃着一些热心人,他们发挥骨干作用,义务为大家服务,深得组织和群众的好评。这里记述的是其中几位热心人的故事。
热心人
孙安秀是一名内退女职工,但她人退身不退,几年来一直把组织老同志开展文体活动当做自己的义务工作,培养锻炼了许多舞蹈骨干,成为离退休站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有力帮手。
孙安秀原并不擅长跳舞,看到大家排练舞蹈有困难,她决心先走一步,自己花钱参加舞蹈培训班,拜内行为师,很快掌握了舞蹈基本技巧,成为大家的业余舞蹈“教练”。因为参加舞蹈队的多是硬胳膊硬腿的中老年人,很多人还从来没有跳过舞,教起来很费劲,她不厌其烦地带大家练了一遍又一遍,排练结束后,还给部分人“开小灶”,每天基本上和职工同时上下班。有一次在参加演出比赛的关键时刻,她女儿在银川坐月子,她以活动为重,硬是等演出结束后,相隔一个多月才见到小外孙。为了提高活动的群众性、普及性,她还不断登门做工作,动员老同志们广泛参与,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使舞蹈队由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五、六十人。在她积极认真的努力下,大家跳舞水平不断提高,身体更加健康,在各类演出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受到广泛赞誉。
有心人
张德胜,是一位乐器和秦腔爱好者,他能拉会唱,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在积极参加活动之余,老张最大的愿望是能组织一个“自乐班”,为广大喜爱秦腔的老同志带来欢乐。但本单位能玩乐器的人不多,更缺乏主要的乐手,看着站上配置齐全的乐器不能发挥作用,老张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建立自己的乐队,增加社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他首先在老同志中挖潜力,对一些有此特长,但因家务缠身、身体原因、或年事已高等有顾虑的同志,反复上门动员,帮他们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活动中。一位年龄70岁的老太太,年轻时是专业演员,已经几十年不登台了,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又站到了舞台上。其次是培养新的爱好者,对一些有心学乐器的人,他大胆鼓励,热情帮助,主动吸收到乐队中,亲自教授技艺,使他们逐渐掌握了一门乐器,有效地壮大了队伍。再就是走出去,请家属和周围社会上有专长的人,义务参加自乐班活动,补齐了人员,增添了内容。在上级的支持下,自乐班终于组建起来了,第一次举办秦腔消夏晚会,就吸引了近千人自发前来观赏,引起轰动,纷纷表示欢迎他们能经常在社区演出。
操心人
离退休职工李鸿儒曾在工会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文体工作经验,离岗后,他丢不下老本行,主动要求义务管理老同志活动的俱乐部,从离退休站成立到现在,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七、八年。
管理俱乐部并不是简单的事,既要按时开门锁门,又要打扫卫生,还要负责音响灯光,为各项活动做准备,工作比他上班时还忙。俱乐部有一千多平方米,三百多活动座椅,清扫一遍得半天时间,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干净舒适的活动环境,年近花甲的他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又是扫又是拖,还要将每把椅子搬两遍,擦两遍,常累得直不起腰。他的精神感动了许多前来活动的人,结束后主动帮着清扫,无形中还增加了老同志之间的和谐气氛。
俱乐部经常举办会议、演出、展览、游艺、体育等大型活动,从筹备到收尾,琐碎事情很多,但他从不厌烦,跑前跑后,爬上爬下,写横幅,办板报,挂标语,搞展台,搬桌椅,出通知,许多应由工作人员干得事,他先主动做好了。每次演出,他都顾不上回家吃饭,细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音响、灯光不出问题。演出后,他还要做好安全等善后工作,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他积极主动为活动锻炼的同志服务,为他们送水、保管东西,深得大家信任。同时还充分发挥离退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和老同志接触多的优势,主动做有关的政治思想工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调解群众纠纷,协调组织和群众关系,增进了老同志之间的团结,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成为连接组织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大家都称赞他是老同志的“代言人”,离退休站的“编外员工”。(苏和平 董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