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话
□文/朱耀儒
“中秋”一词虽然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就曾出现,但中秋成为节日却是从隋唐开始的。自隋唐以来,诗人们写下了大量歌咏中秋的诗篇,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在中秋节所进行的各项活动。
中秋节最热闹的活动是赏月、拜月。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宋代诗人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秋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人们为什么要赏月、拜月?这与先前许多神话故事有关。屈原在《天问》曾说月宫有“蟾蜍”,所以人们也将月宫称为“蟾宫”;到了汉代,传说月中又有一只玉兔,晋代文学家傅玄还给玉兔安排了工作,他在《拟天问》中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这又添了一物。到了唐代,段成武的《酉阳杂俎·天咫》则演绎出一个吴刚在月宫砍树的故事,这下终于有了一位非常勒劳的人。后来又演绎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月宫那个蟾蜍就是嫦娥变的。这些故事丰富了人们的想像,诱发了人们的情感,也让诗人们破费了不少笔墨。唐代诗人李商隐《嫦娥》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清天夜夜心。”明代诗人边贡也有《嫦娥》写道:“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是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说到拜月,不能忽略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他和别的诗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喜欢对月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不仅把月当成友人,邀月来饮酒,还要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可见李白简直就是以月为魂了。
因为传说月中有桂树,赏桂也成为中秋的活动之一。唐代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的描写,宋代诗人虞俦在《有怀汉老弟》中也有“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的记述。可见,赏桂也是文人们钟情的一桩乐事。
中秋还有观潮的风尚。据《元和郡县志·江南道钱塘县》记载:“渐江东流入海处的钱塘江,每年八月十五日,浪涛涌至数丈,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沂涛触浪,谓之‘弄潮’。”白居易《咏潮》诗写道:“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苏轼任杭州府时,也曾多次观潮,他写的《中秋夜观潮》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当时观潮人数之多,潮水气势之磅礴。
古代的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他们思乡念亲的深情。诗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秋边一声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战乱之中思乡念亲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了中秋之夜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月饼起源于唐代军队的祝捷食品。因为大将军李靖于高祖年间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于是,从此开始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清代诗人袁景澜《咏月饼》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痕。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诗人不仅描画了月饼的状貌,也细致地介绍了月饼的制作过程,还道出了“戚里相馈遗”的风尚。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重大节日,我们仅从这些诗词中就可以看出它的盛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