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新医改方案北京试验
在社区看“私家医生”
虽然新医改方案还在征求意见中,但北京已在这个方面展开了尝试——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试点,西城区推出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已经运作了一年。通过与大医院资源共享,社区医院的门诊量提高了30%以上,这种大医院与小诊所的“合作”给社区卫生服务的完善带来了新思路。
社区医院从闲变忙
以前患者宁可早起几个小时去大医院排队挂号,也不愿意到社区医院来看病,而现在社区医生经常忙得连午饭都没空吃。
10月23日早7点50分,朱莎准时来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这个社区医院的一名全科医生,她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诊,周边社区的很多“老病号”也都是掐着点儿来瞧病的。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德胜门外大街,周边有多个大型居民小区。60岁以上的居民有2.1万多人,占到了总人口的近20%,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社区里,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在一起有400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老年病人。朱莎每天接触的病人大多也都是固定的“老病号”,从上午8点开诊到下午5点下班,每天来就诊的病患能有几十名,经常忙得连午饭都没空吃。
“共同体”吸引病患
不用排队也不用挂号,患者可通过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预约专家号。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2007年9月底“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建立。这个“共同体”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让居民在社区服务站也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西城区卫生局局长边宝生介绍说。
张桂春大妈患有糖尿病,10多年没有间断过吃药。“以前去看病,5点就要让儿子去人民医院排队挂号,现在不舒服了就去卫生站,人家看不了会自动转到人民医院去,还不用排队。”张桂春还经常向邻居们宣传去社区卫生站看病。
在社区看“私家医生”
社区卫生站的医生非常了解病人的情况,病人感觉就像电视里的“私家”医生一样。
在社区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去大医院有绿色通道不用排队挂号,这些便利的背后其实是“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社区服务站挺好的,离家近,有什么不舒服的走几步就过来了。”宋斌老人说,除了距离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要比大医院便宜很多。“在这里拍个片子30多块钱,但去大医院就要200多块钱。开一样的药,也是在卫生站拿便宜。”宋斌老人说,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都不用多说话,医生就知道自己的情况,感觉就像找电视里的“私家”医生看病一样。
(郭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