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韩红侠
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青少年犯罪是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早就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探索其犯罪的原因,对于指导当前司法实践,预防和减少犯罪,整顿社会治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其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每个家庭担负着社会所赋予的教育与保护子女的义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心理的行为特征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使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家庭环境还不十分完善,还存在着某些缺陷,这也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家庭角色不统一或角色不全型
所谓家庭角色不统一,是指未成年人的家庭成员之间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不相一致。所谓角色不全,是指因为父母离异、死亡等原因导致家庭教育的缺陷或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教育子女往往离不开家庭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方管教过严,一方管教过松,往往使孩子向松的一方靠拢,结果谁也管不了,学习上不求上进,生活上自由浪荡,放学后整天在外玩耍,长此以往容易柒上不良习气,进而滑向犯罪的边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子女跟随一方,另一方又时常想见孩子,由此造成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导致好像二人都在管实际谁也没有管的局面。
二、父母溺爱型
即父母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优”地位,视其为掌上明珠而百般宠爱。父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的溺爱容易产生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失足犯罪,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原因固然复杂,但就家庭教育来说,父母对他们自幼娇惯放任确有很大关系,父母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优的地位,对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任意需求均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后,遇到适当的环境,就可能诱发犯罪。
三、简单粗暴型
即家庭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在孩子犯有错误或缺点时,不是耐心地讲道理,循循善诱,帮助孩子提高水平彻底改正缺点错误,而是认为孩子反正是自己的,用打骂孩子代替思想教育。
四、期望值过高型
家长对子女寄于很大的希望,一味督促子女的一切,使得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有的家长总是煞费苦心的设计着子女的未来,“望子成龙”,对孩子的吃、穿、住、学习一味地督促,使孩子没有自由。正如江苏有位初三学生所说的,“在别人眼里,我幸福极了,可是有谁知道,我现在的处境,夸张一点说,简直像个囚犯,一点没有自由、自主,痛苦极了,因为我的一切他们事先都替我设计好了,”进而发出“我要娱乐,我要唱歌,我要打球,我要看电视,我要看小说,我要全面发展,还我们青少年自主,还我们青少年自由”的呼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往往恨铁不成钢,采取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家长教育本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而一味督促会导致目标丢失,进而督促变成对孩子频繁的、莫名其妙的谴责甚至粗暴的惩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恐惧、仇恨心理,有的在心理压力之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有的在家外寻找同情和温暖,而被坏人引诱犯罪。
五、不履行义务型
指父母不按法律的规定,履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而有的父母毫无社会责任感,对子女感情淡漠,不履行此义务。有的父母也认真管教过子女,但无效,因而丧失信心,或认为管不了而索性不管。
要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能作用,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正确估价教育对防治犯罪的作用。青少年犯罪问题,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尤其是家庭环境。不言而喻,对于幼儿来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初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一般社会现象对他们不会产生更多的影响,而家长的表率则会给以很深的印象,政治大事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不如人们待人处世的基本品质使他们更容易仿效,只有正确估价,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起到防治犯罪的作用。
2、建立一个文明温暖的家庭及教育环境,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父母言传身教,自孩子幼年,或有思想能力时开始利用有利时期循序渐进,对孩子施以良好的教育,把工作做到可能犯罪之前,即培养稳固的文明习惯,树立丰富的道德信念,又和孩子建立起深厚而正当的感情,为孩子在青春期到来时能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3、树立法制观念,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义务。瑞典、挪威等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不许打孩子,甚至有的国家认为,打孩子耳光或屁股恰恰是父母无能的表现,他们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大多数北欧人不忍目睹大人打孩子屁股,如果看见,他们会上前询问,当知道这个人经常如此对待孩子时,就立刻报警。我国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不许打孩子,但《婚姻法》明确规定,不得虐待子女,也不得遗弃子女,如果虐待、遗弃,情节严重要追究刑事责任,这就督促父母必须好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能把子女推向社会。
4、对孩子娇而不惯,常鼓励、多信任、少强制,培养其优良个性。家长不断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其热情与积极性,当孩子显露出独立性萌芽时要加以鼓励,娇而不惯,使孩子在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中施展才能,培养能力,发挥积极性,也要学交往,加强联系沟通心声,从而摆脱孤寂,敞开自己的心扉,获得全新自我。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己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干;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自己看;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自己说;解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