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7日
权益保障
0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促进国家、社会、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重要“细胞”,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应成为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依托。

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用,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而思想政治工作所要构建的和谐环境,就是为了谋求最大的正效应,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用加快发展的环境,优化员工成长空间,努力缩小员工渴望成才与现实条件下的差异,不断满足员工展示自我价值、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和员工的同步发展中发挥最大效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既指个体又指群体;既涵盖人的数量,也涵盖人的素质。随着国企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员工队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成才意识得到普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构建员工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三大激励”的效能,一是用真理的力量激励员工,通过理论武装、政治导向、思想免疫等,使员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中得到同化,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用目标的力量激励员工,积极推动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立体化,职业技能的市场化,从偏重当前的岗位能力,向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和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方向转变。三是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员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对岗位成才、创新有功、爱企敬业的人,不仅在精神上要宣传到位,还要在物质上奖励到位,以此促进员工队伍在理论修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等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还必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切实把个人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愿景融入到企业的共同愿景,才能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增强自身的力量,最终实现个人的愿景。同时企业在确定共同愿景时,必须充分关注员工的个人愿景,努力将企业的愿景化为个人愿景的延伸,使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愿景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我愿景,从而为营造更加和谐的企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地把企业建成政通人和的精神家园。

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理论核心的两条基础主线。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以人为本”,还是企业文化推崇的“人性化”管理、情感式管理和“人际关系”的管理,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妥善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一是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通过互相尊重,换位理解,使上下级关系更加融洽,在和谐企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通过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不断强化团队精神,促进员工把管理规范从“束缚”变为自然、从“他律”变为“自律”的一种养成教育,保证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劳动纪律的有效落实。三是企业及员工与社会和服务对象的关系:通过员工就是企业形象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要重点在培育“三大文化”方面狠下功夫。一要精心培育“学习文化”氛围,把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积极倡导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工作态度和劳动方式;努力提高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技术构成和知识含量,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用创新发展的环境,优化员工成长空间。二要精心培育执行文化,教育员工充分认识事业成功的艰巨性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努力超越以往的模式、超越现成的经验,把工作任务的接受视作承诺,在兑现自己的承诺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决不找任何借口。三要精心培育创新文化,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思维,通过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任务而异的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使企业文化既充满科学精神的理性,又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温情,既富有历史的积淀,又不失时代的特色,使全体员工真正成为和谐企业的营造者和受益人。 (马德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