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5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职场 又见新年 无根草 矿灯 陕南小景 “奓”字记趣 夜读林清玄 工作不能只为赚工资 求职请带两份简历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职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职场
04

“奓”字记趣

□文/明伟方

身居都市多年,满口乡音丝毫未改,常有人问起老家有何土特产,总是道:“奓”(音zhā)字。问者先是一怔,继而若有所悟地应道:“确实,确实。”在新华字典里,故乡“奓山”是“奓”字的唯一词条。就是这个看似寻常却不寻常的“奓”字,引发过一个又一个的趣事轶闻。

很久很久以前,故乡片石不生,简陋至极的茅草棚是人们唯一的栖身之处。每逢刮风下雨,男女老少就一齐跪倒在地,乞求上苍保佑平安。相传有叫“大”和“多”的兄弟俩,不甘心大自然带给父老乡亲的太多灾难,毅然远走他乡,寻找石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兄弟俩终于背回两块巨石,兄弟俩也困劳累过度再也没能站起来。许多年过去了,这两块巨石长成了一座大山,为了纪念“大”和“多”兄弟俩,乡亲们称此山为“奓山”。有了石头,简陋的茅草棚很快就被牢固的石头屋所代替了。

古老的传说包含了故乡历史的贫穷和辛酸,“大”和“多”兄弟俩用生命造就的“奓”字,也关在深山无人识了。

记得上大学时,我曾考过班上的60多位同学,结果竟无一人认识“奓”字。在日常交往中,“奓”字的读音更让人啼笑皆非。有念“大”的,有念“爹”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的那段“爹山在妈山的隔壁”的评书典故就出在故乡“奓山”。

我曾不止一次地想:“奓”字之所以不被人认识,就因为故乡还太贫穷。什么时候,故乡富裕了,名气大了,“奓”字自然就会走出闭塞的山沟沟,走进天下人的心中。

改革的春风终于吹绿了奓山。故乡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发石材资源,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建材、运输等多种产业短短的几年间,奓山已成为武汉市蔡甸区的明星乡镇。如今的奓山,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奓山的石头以其独特的品质不仅为武汉三镇的高楼大厦垒基,就连北京、上海的一些名楼脚下也有奓山的石头作奠。

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奓”字也成天下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