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红杏总入诗
文/王如明
“落梅香断无消息,一夜春风属杏花”。严冬刚过,梅花香断,春暖乍寒时,杏花就在枝头碎红点缀,蓄势待发了。不数日,便会“杏树枝头春意闹,红花初绽香满园”。此刻,桃、李、梨、柳一片萧条,枯干疏枝,还冬眠未醒呢!因此在我的意识中,杏是勤谨而坚韧、高洁而内敛、朴素而美丽的村姑,清新可人,清气逼人,清芬动人。也许缘于此,才惹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诵不绝吧。
即便不是诗人,当你踏春郊野,“穿行小径寻晴朵,自挽芳条嗅嫩香”时,也会让你柔情万种,陶醉万分。尽管杏花不如桃花开得云蒸霞蔚,开得热烈奔放;不如梨花开得晶莹剔透,开得素白雅洁,但她有自己的风骨:沉稳、静谧、秀气、馨香。如小家碧玉,隐身山野;或悄坐林园,自绽芬芳。不然,怎会惹得那位翩翩少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呢?怎会让唐朝那位大诗人温庭筠生发“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的郁闷呢?又怎会出现“只有流莺偏趁意,夜来偷宿最繁枝”的意境幽远和清丽可人的图画呢?当“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时,古代的诗人们在“小楼一夜听春雨”中,想到了“深巷明朝卖杏花”。想必那时候的普通百姓也喜欢,不然卖给谁?杏花的丽姿倩影,杏花的淡雅清芬,任谁都会喜欢。难怪诗圣杜甫为此发出“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的感叹了。杏花不绚丽,却“活色生香第一流”,杏花在满目枯瘦中,让“芳菲消息到”。那是报春,也是报喜,更带给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对新一年的期望。因此,才会有“弱柳千条,不抵红杏一枝”之说。
古往今来,红杏也总与男女情事扯到一起。“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辞意洒脱,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意境。我想韦庄并非谴责或调侃女子的轻浮不自重,而是赞美纯朴女子对心仪男子的痴情,对爱的执着。哪像今日有些女孩,眼盯宝马香车,心想豪宅美居,只有铜臭味,没有杏花香,已远离了爱情的主题和本质。
红杏顶着料峭春寒,耐着冷寂萧瑟,不管不顾地自我芬芳着,好事的人却拿“红杏出墙”来玷污她。犹如村舍出了一位绝色女子,容易遭人非议一样。此语是如何演变的,不得而知。也许起自于“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抑或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正如今要是说女子出轨,便用“红杏出墙”来形容。真替红杏抱不平,你人间不堪,关我何事!还是杨万里有眼力,有道行,他充满禅机的“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公”诗句深奥精妙,充满哲理,韵味无穷。也许只有他,才懂杏花。
“春来红杏总入诗”。褒也罢,贬也罢,红杏才不在乎呢!她没有怨尤,没有愤懑,淡定自若,芳心自美,依然“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美丽着心灵,扮靓着春天,不管人说纷纭,我自清新灿烂。好一个大俗大雅的红杏,咏春的诗句里阙失了你,那还有诗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