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专家称
自主招生考试已成为高中教育新“指挥棒”
据新华社电 2月12日,“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拉开了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序幕。
2月19日,由清华、上海交大、人大等7校联合举办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打响了2011年高校联考“首战”。
2月20日,北大、复旦、港大等13校组织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掀起综合素质人才选拔的面纱;
2月26日,同济、哈工大等“同盟”9校将联合开考……
短时间内的高密度自主招生考试,对广大考生和家长可谓严峻考验,从“一考定终身”到“多考定终身”,高招改革究竟是高校提前抱团抢生源还是科学多元选才?学生选择权增加为何反而负担加重、困扰增多?高水平大学抱团自主招生对高中教育的影响和压力如何?
著名的成功教育倡导者、上海市闸北区新八中校长刘京海尖锐地指出:“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高校能招到与自己办学理念一致的学生,学生找到与自己发展目标一致的学校,是使原本的高考体制中无法选出来的特色学生得到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不是现在比高考更难、加重考生负担的‘小高考’。”
上海市第二中学的理科考生柴逸森告诉记者,他除了参加学校的数理化竞赛外,还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参加校外的高考辅导班。他今年报考清华、上海交大、同济、哈工大等四所院校,除去申请程序繁琐,应付不同学校的招考风格来备战也让他接近“崩溃”。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自主招生制度的推进实施,已经成为一个对中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指挥棒”。刘京海忧虑地说:“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已经因为高考而层层提前,现在学生为了自主招生要查资料、申请、准备,恨不得更加提前。”对此,有关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不能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备考自主招生。同济大学教务处长廖宗廷更希望通过高招体系的不断完善,促使学校加强组织引导,处理好自主招生和高考的关系,杜绝各种应试教育补习班、培训班的泛滥。